7·30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经济内循环”这个热词,彻底火了。
光看字面,很多人都不太理解:难道又要搞闭关锁国那套?这不历史倒退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你真的想太多了。
这么说吧,目前的全球化,就像每天挤高峰地铁,就算你想等下一趟,也得被人硬挤了上去。
闭关锁国,肯定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高层再次提及“房住不炒”,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悲观情绪。
那么,内循环和房地产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首先,你得知道,“内循环”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毫无疑问,最大的原因就是今年疫情,导致外贸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
其实,所谓的“内循环”和以往说的“拉动内需”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想靠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
今年年初,新旧基建的提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消费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做法,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派发数亿的消费券,买车直接给补贴,增加摇号指标......
但是,光有政策有什么用呢?前提是,人们得有钱啊!
在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下,大家的钱袋子一定是受到不少冲击的,很多人收入减少,也不敢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增速相比去年同期,都出现大幅下滑。
再来看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加直观一点。
今年上半年,增速虽然有所反弹,但是依然为负增长,想回到之前8%的水平,难度是真的大。
这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大家的消费能力还不够。原因除了口袋里的钱少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房价的高企,让不少背着高房贷的人,都不敢轻易消费。
通常来说,国际公认正常的房价收入比是6-8之间,超过6就是房价过高了。
而从上图易居研究院统计的50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城市是6以下的。
深圳、三亚、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房价已经高不可攀,反倒是长沙人民幸福感更高一些。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好不容易凑齐了首付款,把房子拿下来,表面上算是有了着落,但后续还得接受房贷带来的压力,还哪敢花大钱。
所以,要实现内循环,必须要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不仅是投入基建和促就业,还要确保大家的收入不被上涨的房价所蚕食。
不能有钱了都拿去买房,而没钱去做其他生活消费,必须让社会各业健康发展,而不是房地产单边繁荣。
基于这种考虑,必须要控制房价过猛的势头,但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房地产。
这一点,中央也是清楚的。
而我们也看到,7月份开始,调控开始收紧,例如深圳就出台了史上最严调控,之后东莞、宁波、南京等热门城市都纷纷跟进,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城市也都被拉去开房地产座谈会。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给所有的城市打预防针,房价不能太嘚瑟,要为接下来的内循环让路。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疫情后人们住房需求的改善,其实也可以算是消费升级,促进内循环。
至于内循环要执行多久,还得看全球疫情控制得怎么样,以及中美博弈的进展,出口有所好转了,自然也就不会太依赖内循环了。
那么,接下来房价会怎样?
在“内循环”之下,房价像过去十年那样快速上涨,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像北上广深这种核心城市,房价大幅下跌也不太可能,毕竟跌得太猛会引发金融风险,反而不利于内循环和扩大内需。
从前阵子的房地产座谈会议也能看出一些信号:
要坚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及时科学精准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要加强市场监测,对市场异动及时提示、指导和预警,精准分析市场形势。
可以看到,无论是一线城市也好,二三四线城市也罢,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三稳”。也就是说,只要房价在合理空间内,就会相安无事,但只要大涨,就要打你,当然,大跌也会托你。
而从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来看,央妈也在严格管控房地产信贷。
2020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7.40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低于各项贷款增速0.1个百分点,比上季末低0.8个百分点,连续23个月回落;上半年增加2.99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4.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9.3个百分点。
综合来说,对于刚需群体而言,目前调控政策越来越保护刚需,找到合适的房子还是可以买的,房价在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波动,但对于投资客而言,想通过房子快速获得超额预期,白日梦里可以实现。
部分资料来源:城市财经、数据话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