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目共睹: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协同发力,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接连出招,落点准、力道足,形成对冲疫情影响、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强大政策合力。对此,国际社会多有好评,认为中国在面临新的风险挑战时,应对能力依然出色,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将让中国经济快速恢复,进而有力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
“放水养鱼”,减税降费惠企业
最近,在从事扫地机器人生产的深圳市富辉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魏涛记下一笔账:今年2、3月份,3项社保费用免交,省下约6.5万元;基本电费和管理费免去1.2万元;一季度可免增值税30万元。
“税费减免力度加大,增强了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底气。”魏涛说,现金流就是中小企业生命线,这笔钱可以帮助公司弥补外贸损失,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生产经营有序恢复。
很多企业都感受到减税降费带来的实惠和动力。
1月1日起,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2月起,阶段性减免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3月1日起,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3月20日起,将瓷制卫生器具等1084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疫情发生以来,减税降费全面发力,4批21项税费优惠政策相继落地。
“放水养鱼”成效渐显。前两个月,新出炉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89亿元,加上去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总额超过4000亿元。
“中国在防疫期间迅速行动,帮助易受冲击的小企业,推动社保费减免等。中国的情况表明,正确的政策在抗击疫情和缓解其造成的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路透社等外媒予以肯定。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国财政政策的方向。
收入做“减法”,支出做“加法”。广东统筹安排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刺激消费、振兴市场;在黑龙江,所有参保企业新吸纳劳动者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省级财政给予企业每人每月500元培训补贴;浙江压减政府开支230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和稳企业稳发展等方面支出……各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助力战疫。
如此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会不会带来财政风险?
“越是困难之时,越要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始终在3%控制线以内,跟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赤字率水平并不高。短期看,降低税率会加大财政压力,但长期看,则能帮企业渡过难关,扩大税基,最终带来税收收入增加,实现“放水养鱼”。
“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即使眼前困难再大,也要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大力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
“精准滴灌”,金融发力撑经济
“这段时间菜卖得快,每晚都有很多人过来买菜,来迟了就只剩品相不太好的喽!”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城乡一一八生活汇超市成为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投放网点,每天蔬菜销量逾13万吨,线上订单增长逾10倍。
销量暴增,超市急需更多资金用于采购。但问题来了,没有信用额度咋办?
急事急办。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长安支行紧急成立任务团队,多部门联动,创新采取占用集团本部信用额度的融资方案,4500万元防疫专项贷款很快到账。“这笔钱款真是我们资金周转的及时雨,太给力了!”一一八生活汇超市负责人说。
防疫期间,金融服务更须精准。央行先后设立3000亿元低成本防疫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以优惠利率突出支持重点企业抗疫保供、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等资金需求。截至3月30日,前期设立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向5881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289亿元,实际融资利率约1.26%;增加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768亿元,支持企业达35.14万户。
“中国通过降低借贷成本释放资金应对疫情,对所有行业来说都是非常积极的,有助于减少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政府推出一连串又快又准的调控政策,阿根廷经济学家豪尔赫·马尔基尼这样点赞。
不搞“大水漫灌”,做好“精准滴灌”,中国货币政策出手果决、力度到位、处变不乱。
——引导贷款利率下行。3月30日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再降20个基点,今年以来已累计下降30个基点。
——定向降准释放资金。4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分两次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长期资金约1亿元。
——加大债券融资支持。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
“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坚持底线思维,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新加坡星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泰穆尔·拜格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很聪明,他们本可以向所有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可以看到,他们正时刻准备应对新情况。”
“补充弹药”,创新调控增后劲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之策。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调控,方式更多元,手段更灵活,为市场注入实实在在的利好,也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心。
预制箱梁、钢筋绑扎、箱梁架设……在鲁南高铁菏曲段、菏兰段(山东段),最近两周,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得益于专项债券资金的及时拨付,鲁南高铁山东段两个施工区段107处工点到3月22日实现全部复工。
包括鲁南高铁在内,山东在防疫过程中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提前4个月完成今年前两批928亿元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截至目前,全省新增专项债券支持的373个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
年初至今,全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更大,发行使用进度纷纷提前。截至3月底,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有望提前2个半月完成既定发行任务。“专项债发行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进一步提前,有利于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及早发挥作用对冲疫情影响。”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说。
又是一个“硬招”!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这是中国时隔13年再发特别国债,市场高度关注。
“特别时期发行特别国债,必要又可行。”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此举将巩固和提升疫情之下的市场信心,更好地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聚焦“中小微”,接连出新招!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推行“云量贷”服务,探索根据云服务使用量、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改造的投入,认定为可抵押资产和研发投入,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财政部将延长部分已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到2023年底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10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银保监会拟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持续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
宗良认为,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中小微企业可能遭受新的冲击,宏观政策协调和创新尤显重要,这些新举措直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针对性很强。
创新调控,既要勇于突破,又要走好“平衡木”。
化解疫情冲击、推进复工复产、力争实现“六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而着眼长远,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谋求高质量发展,同样任务艰巨。中国创新调控,不是“且顾眼下”,而是在多重目标之间求平衡、齐发力。
资金投向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2月底,青海省发行全国首支政府储气专项债券,用于天然气储气调峰项目建设。债券发行规模5.3亿元,将建设站点6座,储气总规模2.51万立方米,预计年底建成使用。不论是专项债还是普惠贷款,不论是大手笔投入还是小微金融债券,项目选择都有一套严细标准。5G建设、新能源、生态环保等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受到更多青睐;民生保障、应急医疗、城市供热供气等补短板的领域,获得更多支持。土地储备等与房地产相关的领域,则被明令禁止专项债进入。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许宏才表示,要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对风险的防范更是毫不放松——
“应对疫情,中国银行业抵御风险的弹药充足。”刘国强透露,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密切监测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已开展压力测试。到2019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远低于5%的监管标准;拨备覆盖率186.08%,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到4.5万亿元,应对不良率上升有足够的缓冲垫。而在银行业内部,纠正中小银行偏离主业、化解潜在风险的改革一直未停步。
进入全产业链的复产复工、达产达能,央行已明确,将分阶段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也不让老百姓的钱变“毛”。
“中国在提升供给能力、组织经济活动方面有许多政策工具和措施,这是中国的强项。面对疫情蔓延,中国有能力应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顾清扬看好中国宏观调控成效,并对中国经济表示乐观。
惊涛拍岸,我自岿然。直面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不仅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有突出重围的实力,更有从容应对的调控、长风破浪的后劲。(记者 邱海峰 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