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邦亮保护区)位于靖西市西南部,面积6530公顷,与越南重庆县长臂猿保护区相连。东黑冠长臂猿目前全球仅存140余只,属极度濒危灵长动物,相连的两个保护区就是东黑冠长臂猿全球范围内仅存的栖息地。十几年来,邦亮保护区通过修复栖息地,让中国境内的东黑冠长臂猿达到5群34只,比2007年第一次中越联合大调查时增加了15只。而在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的修复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修复。
东黑冠长臂猿是树栖动物,恢复栖息地既需要种食源树,也需要种骨架树。图为一只东黑冠长臂猿在树上摇荡、玩耍。黄嵩和 摄
人工促进栖息地恢复
3月11日清晨,邦亮保护区笼罩在烟雨中,56岁的保护区编外技术员许家龙又要巡山了,他踩着湿滑的山路,翻过壬庄乡大笃屯后山的垭口,来到谷底,一片幼林出现在眼前。
保护区工作人员进入密林深处植树。邦亮保护区供图
“看!这些大叶水榕、酸枣树、构树都是东黑冠长臂猿爱吃的。而香樟、秋枫可以帮助不下地的它们,从一个山头荡到另一个山头。”说起自己为东黑冠长臂猿建造的“桥梁”,许家龙侃侃而谈。
看到一棵大叶水榕的幼苗下长满荩草,许家龙皱着眉说:“荩草是滥生草,需要除掉。”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2012年,中越两国专家经实地评估、数据分析,汇编了110页的《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技术手册》。手册上面明确写着:需要有选择性地移除入侵植物、杂草,促进天然更新植物生长。
打开保护区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到,保护区的实验区里,山峰显示的是绿色,山坳因曾是农田和牧区呈现出黄色。让后者披绿装,让密林连成片,是许家龙和同事们的任务。
邦亮保护区核心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黄嵩和 摄
许家龙在林业系统种了25年树,经历了“植树造林”观念的演变。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种的是树种单一的经济林,现在把它叫‘绿色沙漠’,后因经济林投入产出低,90年代改种针叶阔叶混交林。再后来,我进了保护区,不讲‘植树造林’了,讲‘栖息地恢复’。”
2021年3月,大笃屯一名老村民偷偷破坏邦亮保护区核心区弄曼的8.25亩林地,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为了修补这块“伤疤”,2021年6月,邦亮保护区的何金纯和同事们背着树苗、工具,花了3个小时进入弄曼。他们白天种树,晚上回附近监测站修整。所谓的监测站,就是在石头上搭起的铁皮房子,做饭只能用积蓄的雨水,颜色混黄,水里头还有不知名的小生物。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没有退缩。
推进保护区全面禁牧
3月11日下午,许家龙出山了,大笃屯村民黄天雷为他备好了热饭菜。许家龙说,大笃屯的集体林地、牧场都划进了邦亮保护区。2014年,邦亮保护区全面禁止放牧,给予养羊户50元/头的补助。黄天雷是大笃屯的组长,他当即把家里的40头羊卖了。在黄天雷的带动下,全屯10个养羊户里只剩3户还零星地在田间地头放养,但不再进山。这使得大笃屯后山的长臂猿食源树苗长势喜人。许家龙说,他特别感谢黄天雷。
在邦亮保护区周边,有3个乡镇11个村86个村民小组,并不是所有村屯都能顺利禁牧。许家龙和同事需要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没少遭骂。现在,保护区内盗猎、盗采、盗伐近乎绝迹,但仍有村民偷偷把羊群赶到保护区内。许家龙期待国家能调整保护区内集体权属公益林地的补偿标准或者办法,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加快栖息地恢复的进程。
希望繁殖出更多长臂猿
3月12日,许家龙给记者发来一个好消息:在刚结束的第四次中越联合大调查中,中国境内的东黑冠长臂猿达到5群34只,比2007年第一次中越联合大调查时增加了15只。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境内长臂猿种群数量增加明显。2012年以来,中越双方栖息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恢复面积共3000多亩,其中中国更新恢复2100亩,占比70%,中方在栖息地恢复方面功不可没。
虽然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但许家龙和同事们还是认为数量增长太慢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栖息地,他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目前,人工促进栖息地恢复试点项目因为缺乏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进展缓慢;放牧问题仍待彻底解决,只有避免牛羊啃食,才能更好促进食源树、骨架树的生长。
“整个邦亮保护区的面积有9万亩,按2000亩林地养活一群长臂猿计算,希望可以繁殖出45群长臂猿。”许家龙向记者描绘心中长臂猿的一个理想未来,他和同事们将继续为此努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