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有“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之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海洋自然灾害、改善沿海生态环境等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广西红树林面积有所增加,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目前,广西红树林总面积达9330.34公顷,位居全国第二。南国早报记者采访到多名长期在防城港保护红树林的相关专家、管理者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红树林长得更好,让生态系统功能更完善。
东湾红树林。 钟馥蔚摄
穿插种植不同品种,丰富物种多样性
3月9日,记者在防城港市港口区看到,东湾红树林生长茂盛。此时正值退潮,一些来自北方的游客漫步在栈道上,欣赏着数千亩绿意盎然的红树林,累了就在观景台小憩,沐浴着初春和煦温暖的春光,好不惬意。
7年前的初秋,这一片红树林曾经历了一次生存危机:遭遇柚木驼蛾虫灾,不到几天时间,叶子被啃光,枯黄一片。“看着很心疼,当时用尽各种方法灭虫。”防城港市港口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黄柏铭回忆,用高压水枪喷射、派遣人工抓捕、安装诱虫灯……不过,还是赶不上虫子吃叶和繁衍的速度。
幸运的是,红树林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叶子被啃后没多久,这片红树林又长出嫩嫩的绿芽。当地政府意识到,这片红树林多以白骨壤纯林发育为主,由于群落林分结构简单,品种单一,抵御灾害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脆弱,海堤、护岸等工程建设减弱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生态功能。
发生虫灾的第二年,东湾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很快成为防城港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重点项目之一。那一年,防城港市港口区海洋局的李胜宗刚参加工作两个月,就成为该项目管理员之一。他说,项目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红树林植被修复,穿插种植秋茄、桐花、红海榄等不同品种的红树林100亩,丰富物种多样性,“几年过去,新种上去的红树林长势良好,这片红树林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虫灾”。
探索稀有物种培育,增加红树林种群
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交界的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面积3000公顷,有林面积130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红树林、滨海过渡带、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8个红树林的品种。
今年是汤乔在保护区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每年的3月,她会和许多志愿者来到滩涂上种植红树林,“每一个品种都会种,尤其会挑选比较稀有的,如榄李、小花老鼠簕等”。
不过,红树林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仅靠保护区去增加稀有物种的面积,不太现实,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必须要有相应的项目去推动。这么多年来,汤乔在保护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探索如何攻克相对稀有的物种培育生长技术,当前,也有不少机构在研究,如采取种子、扦插等方式,增加红树林种群。
相比人工种植,汤乔认为自然生长的力量更大,近些年采取围栏等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减少林下的人为活动,让红树林自然生长。“根据这些年的观察,经过保护的部分区域,红树林长势不错。”
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持续恢复。每年候鸟迁徙的季节,超过10万只候鸟经过保护区栖息越冬,在保护区鸟类观察员唐上波近10年的调查中,记录鸟的品种从当初的187种增加到如今的298种,其中不少鸟类刷新广西纪录,如大天鹅、黑脸琵鹭、白眉田鸡等。
研究人工种植技术,让红树林长得更好
在防城港说起红树林,苏搏是不得不提起的一个人。从2004年起,他就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直到2019年,从事了15年红树林保护工作的他被调到其他单位。虽然离开了保护区,但他却从未离开红树林,闲暇之余常奔走在红树林保护一线。如果说当年在保护区保护红树林是职责所在,那么现在更多是出于对红树林的热爱。
3月11日,苏搏(右)和志愿者一起种植红树林苗。南国早报记者 钟小启摄
3月11日一大早,正值潮位最低,苏搏带上一批志愿者,在防城港市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附近的滩涂上移植红树林,品种包括红海榄、秋茄等,这些树苗,是苏搏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他依托公众的力量建立的苗圃里,采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约共有2000株。
在种植之前,苏搏给志愿者们科普了一番,“此次种植的红树林和以往简单种下去的方法不同,运用到新肥料、新材料、新技术。如果能存活六成,已经非常乐观,三个月后再来观察,没有成活的再补种进去,后期继续跟进管理和养护”。
这些细节,都是苏搏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熟悉红树林的人应该知道,人工种植成本大,存活率低。不同红树植物对高程、盐度、温度等要求都不同,常见红树植物要种活都并非易事。当前,苏搏正在探索研究不同红树植物的不同人工育苗及种植技术,在他看来,“只有先把红树植物种活了,才能去谈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修复,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