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落下帷幕,公募基金延续高速发展态势,行业整体规模连创新高,创新产品推陈出新,占A股流通市值占比节节攀升。
居民储蓄资产向权益市场大迁徙的过程中,基金赚钱效应究竟如何?银河证券最新一组研究数据揭示了答案: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60%,超过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10.19%,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6.85%,超出现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10%。
若仅看2021年的数据,各类别基金均获得不错的正收益。其中,参与统计的1107只股票基金平均上涨8.18%,参与统计的2791只混合基金平均上涨9.71%,参与统计的2100只债券基金平均上涨4.97%,参与统计的319只货币基金平均上涨2.14%。
偏股型基金长期业绩跑赢宽基
由于股票仓位下限80%的标准股票基金的历史较短,银河证券以分类中的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为代表,分析跟踪主动权益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主动权益基金长期以来都是紧贴市场热点,跟随最强指数。从2013年到2021年,9年时间里,偏股型基金上涨了314.75%,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95.82%,中证500指数上涨124.66%。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现,2020年业绩与规模呈正比,大规模组别的基金平均业绩更好,100亿以上的基金年度平均上涨了73.65%,50亿-100亿平均上涨了72.62%,10亿-50亿平均上涨了68.54%,2亿-10亿平均上涨了61.09%,2亿以下平均上涨了49.67%。
但2021年正好相反,大规模组别的基金平均业绩垫底,小规模组别的基金平均业绩优势明显。100亿以上的基金年度平均下跌了0.09%,50亿-100亿平均上涨了3.61%,10亿-50亿平均上涨了8.88%,2亿-10亿平均上涨了12.44%,2亿以下平均上涨了9.98%。
银河证券认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造成相关性逆转的最重要原因。2016-2020年持续5年的大盘核心资产牛市,在2021年不复成立,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崛起,从行业的整体来说,基金完成从紧贴沪深300到紧贴中证500的转换,股票基金的整体平均业绩展示了这一点。但是,对于大规模组别的基金而言,由于其规模较大,调整相对困难,转换成本较高,同时,中小盘股票的流动性相对于基金规模不足,收益性占比有限,难以体现。
基金赚基民不赚 如何解决?
另外两组数据也能显示基民收益情况。某基金销售平台数据显示:1年内非货投资客户的盈利占比是60.13%;2年内非货投资客户的盈利占比是73.11%;3年内非货投资客户的盈利占比是74.87%;5年内非货投资客户的盈利占比是71.22%(统计口径为累计买入金额大于等于1000的非货投资客户)。
南方基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越来越重视并积极推动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个问题,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建立长期投资理念,实现行业发展和客户价值的同提升、共进步。
2021年12月,蚂蚁基金联合43家基金公司发布基金经理调研报告,报告还对1.2万名基金投资者进行调研发现,长期价值投资的习惯正在养成,44%的基民希望通过中长期投资获取更高收益。回顾2021年,亏损基民认为行情走势、未及时止盈、持有时间短等是影响收益的主因。关于基民2022年的持基心态和行为,基金经理建议“降低收益预期”、“树立中长期持有的心态”及“达到投资目标可适当止盈”等。
通过问卷,报告发现基民长期价值投资的意识正在养成。关于预期目标,44%的受访基民表示,要通过中长期投资获取未来20%以上的收益,追逐短期获得较高收益的仅约25%。同时,当持有基金出现亏损时,约47%的基民会等待反弹后盈利才卖出。至于亏损时继续持有的原因,近7成受访者选择“相信长期持有的回报”。
不过,非理性投资行为依旧存在。选基时,基民考虑的前三要素为历史收益、整体资产配置和当下热门题材,折射出追涨、追热点的偏好。虽然约39%的基民过去持有单只基金最长时间超过1年,但也有35%的基民持有时长不超过6个月。
受访基金经理普遍认为,持有期短、追涨杀跌、交易频繁往往会导致收益不及预期。基金经理在报告中建议,基民选基时应优先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理念、产品投资策略、波动率和回撤等因素,而非历史收益。超5成基金经理建议投资者持有基金最好长于一年。(记者 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