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盒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纯增量部件,同时也是新能源轻量化核心部件。这一领域具备“大空间、高成长、高壁垒”的特点,短期业绩爆发力强,但目前主要公司仍处于未被市场充分认识的阶段,对应估值不高,值得重点关注。
新能源底盘的全新增量产品 复合增速超过40%
电池盒主要用于承载电池模组、冷却系统等电池系统部件,保护电池在受到外界碰撞、挤压时不受损坏。电池盒由上盖与下壳体(托盘/箱体)两部分组成,上盖的主要材料有金属或复合材料,相对下壳体来说更轻薄;下壳体需承载电池模组等部件的重量,需具备较高的强度,多为金属材料。
由于动力电池包占整车质量20%-30%,电池盒占电池包质量20%-30%,电池盒轻量化是大势所趋。同等尺寸下,铝合金电池盒替代钢制电池盒可减重20-30%,因此铝合金材质是电池盒的主流方向,目前上盖材料多为高强度钢和铝合金,下壳体几乎全部为铝合金。
(MEB平台动力电池包构成,图片来源:华福证券)
华福证券测算,2025年国内电池盒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2021-2025年CAGR为43.9%。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45.1万辆,假设电池盒单车价值为2500元,据此测算,国内电池盒市场规模211.3亿元;2021-2025年CAGR为43.9%。另有市场机构按照单车价值3000元左右测算,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450亿元,复合增速也超过40%。
电池盒投入规模大、技术壁垒高,集中度较高
电池盒是保护电池的安全件,对产品强度和一致性要求高,同时轻量化对提升续航里程有重要作用,技术壁垒、投入壁垒较高。
投入方面看,电池盒是动力电池中除电芯外质量最大的部件,多配套动力电池厂商“就近建厂”,且其重资产属性较强,投入规模较大。
从技术角度看,首先,主流的铝合金挤压成型工艺对焊接要求较高;其次,减少结构件、提升能量密度是电池包目前的主要方向发展,具体路径包括无模组设计电池包(CTP)、电芯向整车一体化集成(CTC)和动力电池盒向底盘一体化,需要电池盒厂商具备较强的配套研发能力,因此技术壁垒较高。
目前电池盒处于发展初步阶段,高投入规模和技术壁垒,使得目前行业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凌云股份(600480.SH)、敏实集团(00425.HK)、和胜股份(002824.SZ)在研发实力、客户、产能规划上领先。有机构调研显示,从现有订单情况看,凌云股份和敏实集团在全球瓜分了主流整车厂订单。
企业重资产先投入,进入收获期后业绩弹性大
短期看,企业先投入固定资产和研发费用,客户新能源车型逐步上量,导致产能周期与利润周期错配,前期电池盒业务亏损幅度较大,对公司盈利造成拖累。
但是,随着电池盒业务逐步投产,电池盒行业将正式进入业绩爆发期——从今年业已披露业绩看,凌云、和胜业绩均大幅增长,预计未来同比环比将保持高增长。
凌云近期披露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4.93亿元,同比增长24.31%;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183.43%;
和胜公告,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5.62亿元,同比增长71.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6亿元,同比增长354.54%。
敏实目前尚未披露三季报,但从其半年报来看,上半年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其中电池盒业务发展空间巨大。2021年上半年公司四大产品线金属及饰条、塑件、铝件及电池盒的营收分别为23.5、19.6、17.4、0.9亿元,同比增长13.9%、35.3%、30.5%和61.2%。在敏实的各项业务之中,电池盒增长最为迅猛。
敏实上半年获得戴姆勒和PSA旗下eVMP平台全部电池盒订单,下半年电池盒有10个车型量产,营业额将大幅增长。安信国际预计,敏实今年电池盒收入约为4亿,明年有望突破20亿,后年有望突破40亿。
凌云、敏实、和胜这三家厂商比较来看,有机构测算,它们明年的电池盒收入规模将分别达到30、20、15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