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变革往往联动多个领域加速洗牌。自从国采“驻扎”骨科耗材之后,与骨科相关的器械领域也随着骨科耗材的降价而产生新的调整。
长久以来,我国关节手术巨大的需求量与耗材价格高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9月国采开标后,人工关节价格跌至千元,关节手术渗透率被国采打开了口子,市场需求如开闸放水一般释放出来。在这一境遇下,作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手术机器人,就正好走上了这条正在急速升温的赛道。
国采降幅打开新缺口
目前,骨科多类耗材在一轮轮集采后,降价幅度都不小。人工关节更是通过国采从平均3万元降到1万元以内,平均降幅达到80%以上。
根据Pubmed数据,美国膝关节置换渗透率为 258.7 例/十万人,中国为 13.5 例/十万人,美国为中国的19倍,我国膝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人工关节价格昂贵是造成渗透率低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以膝骨关节炎为例,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重度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是解决重度膝关节炎唯一有效的手段。
关节价格骤降像一颗石头坠入水面,整个湖面都被掀起波澜。可以遇见的是,在未来数年,一直因为价格原因而未被满足的手术需求将集中释放。
但造成我国关节手术渗透率低的因素不止是价格。在第85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以下简称CMEF)上,一位国产械企展商负责人表示,我国关节手术量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之前耗材价格相对昂贵,手术承担的费用较高;再者从文化习俗上来说,外国人习惯有病之后去尽早手术介入,但国内老百姓对于手术的观念相对保守一些,“能不动刀就不动刀。”他表示。
还有一个原因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尤其是能熟练操作骨科手术的医生人才少,这是在价格之外造成手术渗透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对来讲,关节类特别是膝关节类的手术,要求医生临床经验要更久一些,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对于需求量来说确实不多。”他谈到。
手术巨大的需求量、价格高昂、人才匮乏三者之间的矛盾,国采已经通过降价解决了其中一项,剩下的是需求量和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而手术机器人则是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关键。
国采降价到底对手机机器人赛道有多大推动作用?“目前还未有相关数据,但这方向性是明确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极大缩短医生学习曲线
谈到骨科手术机器人实际的作用,CMEF上一家专门生产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械企展商表示,一般按行规来说,关节置换手术的主刀医生需要有12-15年的临床经验,但有了手术机器人辅助后,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5-6年,因为机器人可以把一些原来靠经验的东西量化,以此来完备医生经验上的不足。
“它可以极大地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他表示,手术机器人并不能加快手术速度,但能增加手术的准确度和精准度。
直观来看,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人机协同”之后,能给医生带来极大的舒适性和便利感。在以往的传统手术中,医生往往在精神上保持高度集中和紧张,靠经验判断准确性。而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精度被量化,医生甚至可以在在非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同时在操作上进行同比例放大和缩小,准确度和舒适度都得到保障。
不仅是大医院,手术机器人的普及也将利好基层。在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能主刀关节手术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有了手术机器人,基层是完全可以承担这类关节置换手术的。”
迎来爆发时代
在政策方面,《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到,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而对于手术机器人的费用报销,国家政策也在持续推进。日前,北京医保局、北京卫健委、北京人社局发布《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京医保发〔2021〕23 号),其中规定:今年10月23日起,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进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可100%报销),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获得北京乙类医保支付(可部分报销)。
继耗材降价后,机器人辅助手术费用被纳入医保报销,手术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在此政策基调下,医疗器械将突破禁锢加速向智能化迭代,手术机器人这一赛道未来的火热程度不言而喻。
一位手术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坦言:“即使没有国采,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爆发时刻也已经到了。”
本文选编自微信公众号“赛柏蓝器械”作者:秦酒;智通财经编辑: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