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教育培训行业遭遇了史上最凛冽的“寒冬”。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明确学科类的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此轮政策规范可谓监管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射程”涵盖了整个K12教育培训行业。受此政策影响,教育股全线暴跌,一夜之间蒸发上千亿元。
“教育培训行业在过去十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推动在线教育成为新的投资风口。多家在线教育培训行业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十多亿美元的融资。整个行业的投融资事件达238件,总融资金额超过680亿元,远远高于2019年的418亿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姜萍对国际商报记者直言,这种资金博弈的结果是行业的少数头部企业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而且为了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头部企业往往在营销上投入巨大,其课程产品的投入便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营销不择手段,产生了诸如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诱导消费等问题。“原本以教育公平为目的的行业,却在资本的助推下问题频发,国家只有重拳出击。”
北京市民毛女士对国际商报记者说:“电视剧《小舍得》里面关于校外培训的情节就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我们本不想给孩子施压,但又不断被焦虑裹挟进一个又一个培训班,这些课程的价格每小时100~300元,每个月培训费用4000元左右,这是让孩子在为资本创造的焦虑买单。‘双减’政策的推出深得人心。”
某培训机构的教研员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家长对孩子的投资推高了教培行业和从业者的待遇。“我在2017年入行,从刚开始的普通销售做到了教研员,这几年薪资待遇丰厚。但‘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家长报班的态度相当谨慎,对于已经充值的课程也有要求退费或是尽早结束的。机构的裁员动作也越来越大,很多同事纷纷转向考学校编制。”
中银香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双减”政策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有信号提醒教培行业规范自身行为。“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义务教育学科类课外辅导中的资本“禁赛”,目前资本开始转向低幼、中职、信息科技及素质教育赛道,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尽早考虑转型,锻造自身竞争力以迎接资本和巨头的加速入场。
丁孟举例说:“目前头部公司工作不少,比如目前好未来推出了涵盖考研、留学等在内的成人教育产品,并调整美术、书法、戏剧等素质教育产品占比;猿辅导重磅推出科学教育品牌,成为首个正式转型素质教育领域的教育科技公司。”
丁孟认为,不能以政策信号或是资本退潮唱衰整个行业,企业应更多向市场主体慢慢摸索,同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与社会、家庭同心协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同时肩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同时也提醒家长,预计后期“双减”政策会推出更加细致的配套执行方案,切勿盲目相信机构从业者的承诺继续续费。(记者 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