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平安、上汽集团、上海机场、格力电器、万科等曾经炙手可热的大蓝筹核心价值股被踩翻在地,成为指数上涨的拖累。去年此时,机构抱团取暖的大蓝筹股价节节攀升,俨然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甜甜”,但在一年以后却成了被嫌弃的“牛夫人”。
不必感叹世事难料,一切皆有因有果。
实际上,大蓝筹核心价值本身也是一种炒作,都是机构资金抱团取暖的结果。前几年资金面宽裕,加上疫情导致的全球性大放水,大蓝筹核心价值股被过度追捧。实际上,“以大为美”是机构体量庞大引发的风格变化,主要是“大”才能容纳更多的流动性,才方便大资金进出,才能为抱团找到理由和借口。“大消费”概念虽然可以充分享受人口红利,但放眼四海没有哪个资本市场的“大消费”概念可以享受到超过增长率几倍的估值,就连可口可乐和沃尔玛这些“大消费”概念的标杆都不可能,这些都是价值投资的典范,它们不过20倍左右的估值,为什么A股的机构投资者就可以把“大蓝筹核心价值”轰出100倍左右的估值?钱多就是这么任性!
所以,与其反思为什么现在大蓝筹核心价值股成了“牛夫人”,不如反思为什么当初要把它们包装成“小甜甜”。大蓝筹核心价值股很多都属于传统产业,按道理说如果属于价值投资,其估值标准就是业绩的按季平均增长率,按季算业绩平均增速是多少,估值就该多少倍,即便有所偏离,但大致不出其右。比如在调味品红海竞争的海天味业,净利润按季平均增速就是20%左右,那么其估值就应该是20倍,凭什么能给到近100倍的估值?况且其产品的竞争力还没有到完全排他的地步,区域替代品多得很,但抱团的资金就是能给100倍左右的估值,你和谁说理去?所以,超过业绩增速的估值就是泡沫,目前只是正常的价值回归。
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的大蓝筹核心价值股很多还面临着行业天花板的问题。比如家电行业,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虽然目前格力电器的估值并不算高,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坚持“房住不炒”,所以导致与其密切相关的家电业整体表现低迷。再比如上汽集团和上海机场这样受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以及突发因素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转型加上市场波动导致前景不明,行业天花板怎么破?这些巨无霸企业,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可以取得很好的业绩,一旦遇上市场波动,业绩也跟着上下翻滚,上海机场就是典型,疫情导致年度业绩巨亏,“核心价值”肯定会被市场资金重新定位。
所以说,衡量是不是“小甜甜”的唯一标准,就是成长性,就是可持续的成长性,就是在可持续成长性的高景气度行业中选择优势企业,而不是一味地求大。就在今年上半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0亿元以下市值机构看不上”,不要这么绝对,百亿千亿市值的企业到现在要继续高速发展已经很难了,“小而美”为什么不能重新站上C位?(刘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