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三件事,盖章认定了储能火爆的事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京开幕。现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仅前两日累计入场人数就突破11万;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家储能超级工厂,专门生产超大型储能商用电池Megapack。每台Megapack机组可以存储3兆瓦时的能量,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攻关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推动储能、氢能规模化应用。
这三记消息,让本不平静的储能市场再掀热潮。今日早盘储能概念股异动反弹,多股上涨。
资本、巨头纷纷入局,有人慌忙入场,有人赔本吆喝,生怕再错失风口。储能火爆,但问题也越来越多。政策推行、盈利模式、安全问题,成为压在储能头上的“三座大山”。
01补贴与配储
储能成为最火热赛道之一,盛况之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撑。
拒不完全统计,2022年政府发布的政策中和储能相关的就有十数条,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储能发展相关政策。
如果政府的文件是原材料,那么各地补贴则是催化剂,大部分地区都出台了相关补贴。大部分地区补贴0.3元/KWh,连续两年到三年不等,还有些城市补贴0.5元/KWh。广东佛山顺德甚至出台了购买储能设备,补贴10万-30万元的政策。
政策驱动下,储能市场被盘活。但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要求配储,又成了横亘在电网和新能源发电之间的一道难题。“源网荷储”一体化,让配储几乎成为必选项,但电站的收益却难以保障。逐渐提高的配储比例,和较高的电站投入成本,很可能让光伏、风电等企业陷入多发电多赔钱的困境。全国来看,风光项目配储基本成为硬性指标, 配储比例一般为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的10%-20%,内蒙地区光伏配储比例最高达30%。
强制配储导致了一系列储能项目被叫停。一方面,配储比例提升,但是缺少规范储能电站并网时间的文件,企业没有紧迫感,导致储能电站大量闲置,新增储能项目和真正在建的差距太多。另一方面配储公布加速了储能订单签订,电芯涨价、供应短缺导致不少储能企业暂停接单。
02争蟹与赚钱
有风口则意味着有资本,资本引来众多参与者。参与者良莠不齐,赛道只见喧嚣,不见方向。这正是当前储能市场的现状。
据科创板日报信息,2021年,国内储能赛道共完成31起融资,2022年为65起,2023年一季度已经完成了14起,融资数量增速迅猛。
除了本身在储能领域布局已久的新能源企业,不少行业都希望来分一杯羹。毕竟,面对这样一个无主的万亿市场,谁都希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2年以来,已有近30多家企业跨界,跨界选手涵盖教育、纺织、互联网、游戏、珠宝、家电、食品等行业。前有华为大手笔加入,一口气签订土耳其2000MWh储能系统;后有家电领域美的集团步步紧逼,高调推出多款储能热管理产品。更有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企业,譬如,南方黑芝麻、盛虹集团……
跨界选手众多印证了储能前景广阔,但如何赚钱?一谈及这个问题,许多企业往往答非所问,或许,是自己也没有明确答案。不过,不少储能龙头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储能市场加速扩张,在数据上已经完成了一波业绩增长,或可作为一种借鉴。宁德时代2022年年报中显示,储能电池系统盈利76.53亿元。
03安全与隐患
故宫建造时,召集百万工匠,一层三七灰土,一层碎砖,层层回填才打造出一块稳固的地基。当前的储能市场空有热情,地基不稳,安全隐患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安全问题频发,储能电站频频爆炸。2022年以来,国内已经爆出了20多起储能安全事故,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
另外,技术路线也不甚明朗。储能的技术路线可谓五花八门,有压缩空气储能,也有飞轮储能,更常见的则为电化学储能。但电化学储能目前也分为多个流派,又分为锂离子电池储能、铅酸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氢储能、液流储能等技术。
同时,储能还未形成产业竞争格局,这也是当前储能行业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近日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0.3%。而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近870万千瓦。
迈入储能的企业,门外汉并不少。大把的资金投下,是真正入局还是跟风,恐怕只有时间才会给出答案。
原文标题 : 鼓励性政策下,储能痛饮资本苦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