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的资讯输出及服务窗口,公众号早已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标配,不过,继近期部分银行整合手机银行App后,又有银行陆续开始对旗下公众号进行迁移。从迁移方法来看,有的合并重组、有的则是开立新号,在分析人士看来,一系列“加减法”操作的背后涉及的是突出品牌、聚焦运营资源、集中运营客群等原因。
多家银行迁移公众号
又有银行对旗下公众号进行迁移。工商银行10月18日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12月8日起对“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公众号进行整体迁移,将其并入“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公众号。迁移后,“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公众号将无法提供服务,后续服务由“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账号提供。
北京商报记者从工商银行客服人员处获悉,迁移只是将“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并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12月8日起,原有“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功能转移至“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客户需要关注“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公众号,但不需要重新绑卡。“原来有2个公众号,现在都合并到1个公众号上了,方便客户使用。”而根据公告提示,若客户未提前关注,也可等待平台自动完成迁移。
工商银行是合并至已有公众号,而农业银行则采用另设新号进行整合。9月27日,农业银行宣布,将“中国农业银行对公线上银行”公众号与“中国农业银行微缴费”公众号合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企业微银行”。农业银行表示,此举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便捷的对公微银行综合服务。
除上述2家银行外,今年以来还有多家银行对公众号进行了迁移或宣布将迁移。进行梳理发现,有的银行是对公众号做了“减法”,迁移至已有公众号或另立新号进行整合;而有的则是做了“加法”,开立新号并保留原号的部分资讯服务功能,例如,新疆奇台利丰村镇银行、新疆乌苏利丰村镇银行将账户服务功能迁移至了新公众号,而原公众号仍作为服务号用于发布信息及各类金融知识宣传。
“加减法”操作背后的取舍
银行公众号的变更并非是简单的迁移,其背后还涉及到运营成本的维护、品牌宣传等因素。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银行公众号迁移一方面是因为流量红利时代已经过去,新增用户规模开始放缓甚至存量用户开始流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众号的内容及功能需要定期维护,机构基于投入产出等的衡量决定整合旗下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进一步分析指出,公众号是需要运营人员维护的,合并和迁移可以减少运营人员,降低运营费用,还可以聚焦银行品牌影响力。而迁移更名为新的品牌名称,或者拆分成新的公众号,可能是为了突出银行当前的重要品牌。总体来看,迁移的原因驱动,一般就是为了突出品牌、改变品牌形象、聚焦运营资源、集中运营客群等。
对于迁移过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苏筱芮认为,对用户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大感知,因为机构通常会做好衔接工作,并且公众号的迁移流程目前也已十分成熟;对于银行来说则牵扯到背后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等,需要重新思索与规划数字化运营的架构方案。
孙扬则表示,公众号迁移,如果是产品品牌的更换,比如从个人贷款转移到企业网银,那会让很多粉丝取关的。如果公众号的迁移是在原有品牌基础上的升级,并有配套的强化的服务,粉丝的黏性是会增加的。公众号做“减法”的迁移,会让银行品牌更加聚焦,更加符合当前的的经营重点。如果是做“加法”的迁移,会对银行的客户裂变营销产生影响,要投入较多的资源才能做好裂变营销,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削弱客户黏性。
应更加强调个性化运营
如今,公众号已成为银行业务触达客户的主渠道之一,一行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屡见不鲜。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一国有大行旗下的公众号数量已达到25个,涉及包括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信用卡等各项业务服务。
在苏筱芮看来,银行开立多个公众号主要是因为其业务组成比较丰富,对应到背后的公众号运营主体,则通常由不同业务部门来进行管理,理论上银行拥有的公众号数量与其用户规模、业务丰富程度等有所关联,不能一概而论。
孙扬也表示,银行开立多个公众号是因为每一个产品都对应着一个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想自己控制公众号,经营粉丝群。不过,他认为,太多公众号会让银行品牌影响力分散,建议可以按照对私、对公或者贷款、财富管理分类,大银行有2-3个、小银行有1个公众号最佳。
而针对现有银行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孙扬指出,产品或者客户服务入口过深、缺乏电话和在线客服的服务入口、缺乏对于粉丝客群的数据运营和精准消息推送,这些是很多银行公众号都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很多银行公众号产品和业务广告过多,缺少对于客户的温情关怀和一些有营养的内容,缺少和客户互动的生动内容,内容形式单一,让客户很难提起兴趣。
在部分银行迁移公众号的同时,此前亦有银行对旗下App进行了整合。在移动金融的趋势下,电子银行业务将如何发展?孙扬认为,未来电子银行业务将更加强调面向客户的个性化运营,这需要银行具备强大的融合营销系统,并打通客户数据。此外,电子银行服务将更加的场景化,前移到场景前端,融合到客户对金融服务有需求的场景中,比如外卖金融服务、出行金融服务等。他建议,电子银行业务功能应聚焦,并深化功能将其做深做透,能够覆盖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验,让客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银行业务服务带来的便利。(记者孟凡霞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