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上三五个好友或全家人一起到夜市有滋有味地吃一顿,对于消夏季的沈阳人来说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入夏以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沈阳调查采访发现,文娱活动在“深夜食堂”占有越来越多的席位。文娱活动与逛吃并行,不仅为夜经济增添了新内涵,更成为人们消夏避暑的时尚新潮。
夜市万象各领风骚
随着气温升高昼长夜短,沈阳各区的夜市陆续开张。
午后的酷热还未散去,很多人在傍晚时分就赶往位于铁西区的“西红市”夜市,50余家美味小吃汇聚,用料取材海陆空,鲜辣咸甜不断冲撞着舌尖味蕾,令人难以抗拒。“西红市”颠覆了人们对于夜市仅仅是美食天堂的想象,宝石开采、机灵小匠、多彩名猫馆等游乐项目深受儿童喜爱,格调音乐演绎、观影体验和美苑工纺、奉天皮影、葫芦烙画等文创展示,则让大人们充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交流、怀旧与时尚的碰撞。丰富包容的业态、多元文化的融合、特色的食品,满足了人们吃、喝、逛、娱、购等需求。
80后的陈雪月是地地道道的沈阳人,自幼跟随姥爷学习奉天皮影,后历尽艰辛拜名师学艺,重返沈阳一心传承和发扬奉天皮影艺术。这次她选择在“西红市”夜市奉天皮影摊位展示皮影藏品,销售皮影制品。陈雪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让更多市民了解奉天皮影,将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下去。
沈阳铁西万象汇负责人李伟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西红市”夜市是“三维夜市”,室内外面积共计近2万平方米。这里既贯通商场内外,又连接地上地下,市民从头走到尾,既可感受空间的蒸腾烟火,又能享受到商场内的高品质环境和各种便利设施,解决了传统夜市如厕不便、怕刮风下雨等难题。
嘉里城歇马夜市作为沈河区夜经济的一张名片,主打都市轻奢、时尚、慢生活元素。从傍晚时分便有市民陆续入场,夜色已深时已是摩肩接踵。文创手作市集展示的木器、铁艺、陶瓷及手作饰品独具特色,亲子游乐项目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家长们逛起夜市来备感轻松。夜市上,当地居民登台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嘹亮的歌声、灵动的舞姿,展现着夏夜最动人的风景。
夜市集聚“文化+”新动能
沈阳的夜市少不了“烟火气”,特别是在消夏季。沈阳人无烧烤不欢,人们最爱说的是:“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顿。”
以往传统的夜市更注重餐饮项目的经营,虽然偶有搭台演出歌舞等文娱活动,但主要还是为餐饮助兴,聚拢人气。近年来,沈阳各区通过布局“文化+夜经济”,充分展现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沈河区围绕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坚持“文化+”战略,突出文化赋能,让夜经济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夜经济与邻里节有机结合,崭新立意着力培育夜经济特色街区、城市名片。
大东区去年以“汽车市集”概念街区商业模式引进了吉祥街汽车主题街区项目,在改造原有夜市的基础上,建成全国首个以汽车为主题的文旅商业步行街。地处商业步行街的吉祥夜市以“街景车”为商业形式载体,引进了南北方各地品牌小吃、文创产品和网红品牌入驻。吉祥街项目不仅给市民提供了游玩的好去处,还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设立的创业区域激发创业潜力,带动社会精英人才加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记者在吉祥夜市看到,由车辆轮胎垒成的夜市出入口,既能有效阻拦机动车辆驶入,又能方便消费者进出,围成相对独立的夜市经营区域。
100余辆大小不一、卡通造型“街景车”沿道路两侧相对排开,车内采用统一供电和排污净化系统,美食美味全部在“街景车”中加工制作,明厨亮灶让消费者透过玻璃车窗看得一清二楚。
根据所处不同商业区域和区域内分布的不同业态模式,沈阳的传统夜市在打造由功能性向文化性升级的夜经济场景过程中,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铁西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杨劲红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吸引人们走出夏日空调房的,绝不仅仅是一家排长队的网红店,而是打通文商旅资源壁垒,融合区域经济、文化创意、旅游打卡、运动健康等多象限、多维度的元素成团组合。“东北的夜市在夏季最为活跃,除了餐饮消费,人们在消夏过程中也在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加深亲情和友情。文化的多元性在群体性交流中起到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文化消费本身对于促进消费就具有“自带流量”的属性,也让夜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质升级向更高层次发展,这符合夜经济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