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再获新进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南向通”)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债券通双向通车。
业内人士认为,债券“南向通”上线标志着债券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境内外债券市场实现了双向互通,这是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重要体现。
“债券通”实现双向通车
据央行披露,“南向通”首个交易日,共有40余家内地机构投资者与11家香港做市商达成150余笔债券交易,成交金额约合40亿元,涵盖了香港市场的主要债券品种。
与“南向通”相对应,“北向通”于2017年7月推出,4年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央行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北向通”开通前,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约为8500亿元;截至目前,这一规模已达3.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
在富达国际固定收益基金经理成皓看来,“南向通”制度下,境内投资者可自主选择交易结算安排。这将有效提高境内机构参与债券跨境配置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使“南向通”成为便捷高效的债券跨境配置渠道。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向通”一方面提高了国内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的完整性,使得大量境外发行的国内外债券被纳入“南向通”投资范围;另一方面,作为机构国际化投资的新渠道,“南向通”既为内地散户投资者配置海外债券资产提供了重要渠道,也会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国际化起到加速作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外资机构也在加速抢滩国内市场。今年以来,在资产管理等细分领域,对外开放实例落地取得新进展,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设立。近日,继贝莱德、富达之后,路博迈正式获批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
强化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为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创新,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等重磅政策陆续出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表示,近年来,中国坚持自主有序地扩大金融业开放,力度大、覆盖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完全取消,业务范围也大幅度放宽。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外资展业享受国民待遇。此外,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在持续扩大,会计、税收、交易等基础性配套制度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有序地进入中国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陶金表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加速对外开放,在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两个领域都取得明显进展。在外商投资方面,金融业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金融行业准入持续放宽,负面清单不断缩减,在银行、保险、基金等领域均实现了对国外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放开。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增强:从股票市场看,沪深股通、沪伦通运行日渐成熟,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市场的渠道极大丰富;从债券市场看,“北向通”和“南向通”实现了海内外债券标的很大程度的覆盖。
“资本市场和行业营商环境的开放和改善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最终能够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合理化进程的推动。”陶金说。
还需注意的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金融业的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陈雨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一手抓金融业开放承诺的落实,一手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系统性的制度型开放。(记者 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