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品质为标榜的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近期问题频出。在绿城公布分拆代建业务板块单独上市后没多久,近日有业主透露,绿城“贴牌”的代建房源江苏启东绿城·玫瑰园项目四期出现交付难题。实际上,近年来绿城深陷各种维权纠纷,其销售额高增长的背后,代建和联营公司占据很大份额,绿城去年业绩更是被质疑爆雷。而有网友评论表示,绿城已经不是当年的绿城了。
绿城“贴牌”房源现交付难题
5月13日,有业主李华(化名)对中国商报记者透露,原本定于去年12月31日交付的江苏启东绿城·玫瑰园四期项目至今没能顺利交付。“这五个月来,业主先后联系过当地住建局、收款银行工商银行、行政审批局、信仿局等多个单位。经过一番周折,多层区住宅业主拿钥匙、换发票事项已经到位,但项目没有通过最终竣工验收,楼梯大门钥匙没给到业主,水电也不通,施工单位还有值班人员在施工现场,业主仍无法入住”。
李华认为,项目无法顺利交付的根源是开发商没钱。他怀疑开发商把收到的绿城·玫瑰园四期项目的房款转到别的项目,导致无法支付玫瑰园项目施工方工程款。据悉,开发商最开始承诺的项目交付日期为去年12月31日,今年1月13日又承诺4月31日之前可以进行项目交付。现在时限已过,李华和众多业主多次上门“讨房”,开发商再一次给的承诺是两个月后。
值得注意的是,绿城·玫瑰园是绿城开发的一个住宅系列项目,但如今的绿城·玫瑰园四期项目已经和绿城断了关系。据悉,绿城·玫瑰园项目的开发商是启东绿城香格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香格),目前对绿城香格全资控股的大股东为慈溪宁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而绿城香格的历史股东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已于2015年12月退出了绿城香格的股东行列。
绿城为何退出绿城香格无从得知。不过,绿城·玫瑰园的前三期在建时,绿城都还是绿城香格的股东,且绿城·玫瑰园项目的宣传重点也在于绿城的品牌,后来即使退出股东行列,绿城和绿城香格仍是委托代建关系。也即绿城不参与项目投资,以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源输出的形式,提供房地产项目全过程开发管理服务,收取管理费用,类似制造业中的“贴牌”现象。
但作为业主,对其中的变化无从知晓。李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绿城·玫瑰园项目从十年前就是当地的明星楼盘,众多业主因为相信绿城的品牌纷纷争抢。“我们是因为‘绿城’(的品牌)才购买房子的,如今项目交付出了问题,绿城法务却把关系撇得一干二净,不太合适吧。”李华愤慨道。
但绿城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启东玫瑰园因委托方资金问题出现延期交付,绿城管理作为代建方一直积极配合业主与委托方、政府单位沟通协调,推进交付。经过努力,高层已全部交付,多层房源也在有序交付之中。
绿城已不是当年绿城
实际上,绿城“贴牌”的房源出现问题也并非首次。不久前,绿城代建项目南京深蓝里项目交付延期曾引发关注。今年3月13日,绿城深蓝里项目开发商之一的中驰置业宣布项目停工,业主多次维权无果。
而在此之前,绿城代建项目质量问题的报道也频见报端。《中国青年网》2018年12月曾报道,山东济南章丘中康绿城百合花园小区有四栋高层住宅楼,因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已由开发商自行拆除。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云南昆明绿城春江明月小区的多名业主投诉称,本应在2018年年底前交付的小区二期一直陷入停工状态。今年5月9日,河北阳光理政平台有网友投诉河北石家庄新华区百岛绿城三期迟迟不交房。此外,包括山东青岛即墨中航绿城理想城、山东济南绿城玉兰花园等多个代建项目均因工程质量等问题出现业主维权。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臧曼君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绿城通过与拥有土地的委托方合作,与开发商实现共赢。但土地拥有方不乏一些中小开发企业,这些企业自身可能存在资金和管理运营方面的风险,这就要求绿城在选择项目时要加强管控。
而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绿城自身房源也频陷质量纠纷。今年2月,绿城旗下高端住宅绿城建发·沁园“因入户大堂、外立面铝板等严重“减配”引发业主维权;今年5月,“千万豪宅围墙不如回迁房?品质绿城打脸高端改善大宅”的报道出现在多个投资平台,绿城晓风印月项目爆雷。不过,对此,绿城却予以否认,绿城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沁园并没有质量问题,营造过程中有客户质量监督小组参与监督并整改,是绿城由来已久的传统。
中国商报记者留意到,目前在微博中,有关#请绿城还逝者一个公道#话题的阅读量为8243.5万,内容都是关于绿城自身房源的减配等问题。网友纷纷评论“绿城早已不是当年的绿城”“连绿城都不可信赖了”。
对此,臧曼君表示,近期绿城沁园等自身房源引发业主维权,一是因为该项目为高端豪宅项目,二是因为购房者普遍出于对绿城品牌的信任才选择购买。
公司业绩被疑爆雷
据悉,绿城在代建项目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05年,绿城内部就有代建业务的雏形,2016年绿城的代建业务正式并表入财报,2020年2月,绿城还提出要将代建板块绿城管理单独上市。
而代建业务快速发展也使很多业内人士担忧绿城的销售额“水分”很大。据悉,2016-2019年,绿城销售额分别为1139亿元、1463亿元、1564亿元、2018亿元;而去除代建业务后,同期销售额分别为958亿元、1033亿元、1012亿元、1354亿元。其中,绿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的权益销售额又分别仅剩511亿元、549亿元、557亿元、768亿元。也就是说,在绿城的合同销售额中,公司所占的比例也就一半左右,另外半数为合作方拥有,包括少数股东、合营联营公司、代建方等。
对此,臧曼君表示,绿城去年合同销售额为2018亿元,其中归母权益金额只有768亿元,销售业绩确实“水分”很大。绿城的代建、合营联营等模式帮助绿城扩大规模的同时也造成财物情况与规模不匹配、合作项目质量问题频出等弊端。
除此之外,绿城去年业绩疑似爆雷也引来众多投资者声讨。在去年业绩发布会上,有投资者质疑绿城中国因减值拨备而致业绩爆雷。不过,当时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张亚东并不认可爆雷的说法。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去年绿城计提各项减值达15亿元,过去三年,绿城累计计提各项减值更是高达42亿元。众多中小股东对此表示不满。臧曼君坦言,绿城连续三年计提高额减值确实造成市场及投资者对其运营能力和长期价值产生质疑。而过去几年拿地成本过高、一些地方项目受限价问题影响产生损失或是造成绿城资产减值的部分原因。(记者 周子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