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为缓解民众生活困难刺激消费,多国向民众派发现金或消费券。《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调查发现,上述方式实施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成效,但也出现各种问题。
美国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
美国劳工部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蔓延导致经济大面积“停摆”影响,每6个美国工人中就有一人失业。为了保持美国经济的活力,特朗普政府采取了“直升机撒钱”的政策,即向民众直接发钱。
根据美国参众两院最新通过的纾困法案,政府承诺为企业和全美各州准备数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贷款方案,为全美小型企业准备3670亿美元纾困基金。涉及个人的部分是任何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成年人,只要有美国社保号码就可以得到1200美元直接补助。收入越高拿到的钱越少,年入9.9万美元被列为收入临界点,超过者则被排除在此次纾困金发放的范围内。
美国国税局4月11日通过社交媒体公众号表示,已经开始向个人账户发放纾困金。在随后的两周内,领到纾困金的晒单,刷爆了美国社交媒体的“朋友圈”。
由于美国社会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大量美国人是没有储蓄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有调查显示49%的美国人承认自己是“月光族”。为了避免这笔救急用的纾困金被历史债务“吞噬”,纽约州总检察长詹姆斯宣布,禁止纽约州内银行和债务机构冻结或没收联邦政府发放的纾困金。
对于近期已经失业的美国人,这笔不少于1200美元的收入要用来支付房租、水电费和食物等刚性需求。首先是房租,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显示,40%的纽约租客将无法支付下个月的房租。因此,纽约州和相邻的新泽西州都推出了90天的弹性房租政策,希望房东可以延后收取房租。房租之后是水电煤气费等,这些支出相对数额不大,纾困金完全可以覆盖。
紧接着的消费主要是食物。纽约市在新冠病毒流行前,为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在学校因病毒流行而关闭后,免费学生餐改为在部分公立学校内集中发放。后来为了照顾大量失业者,食物发放点开始向所有人发放免费食物,而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证明。根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纾困金发放后,原本需要排长队的免费食物领取处,排队人员明显减少。同时期,超市内购买食物的人明显增多。
硬币都有两面,此次纾困法案从筹划到发放,一直伴随着争议。如前所述,纾困法案其实分为企业和个人两部分。在企业部分,发放层面引起的争议最大,比较明显的是两个案例。一个是哈佛大学,通过申请从纾困法案企业部分获得860万美元。第二个是全美知名大型高档汉堡连锁企业ShakeShack从小企业专项救助金中领取1000万美元,引发众怒。
在个人方面,争议和抱怨则主要集中在金额不足上。由于疫情前景并不明朗,部分议员认为一次性的1200美元补贴无法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美国人,需要增加次数和金额。但如此大规模的补贴,必然导致政府赤字和债务的激增。目前美国鲜有反对纾困法案的声音,这既是因为新冠病毒仍在肆虐美国,更是因为今年是大选年,没人愿意在此时得罪选民。
日本人最想“存起来”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日本也选择发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宣布,将向所有国民每人发放10万日元补助金(约合人民币6600元)。
安倍宣布政策后,“10万给付金如何使用”,成为日本推特热门话题排行榜的第一位。从内容来看,将10万日元用于存款和付房租的最多,其次是用于置办个人兴趣爱好物品,“买镜头”“买手伴”“买动画片的蓝光碟”等。株式会社PlusOne的调查结果显示,将10万日元全部用于储蓄和还贷的占受访者总体的18%,用于购买一直想买但没钱买的高价商品占总体的6.2%,用于购买食物的占总体的5.2%,用于个人娱乐的占总体的3.2%。也就是说,每5个人里有1个将10万日元存起来或还贷,不会流入消费市场。
事实上,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发票、发钱,在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都曾发放类似的补助,但效果并不明显。《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员山本由里表示,此次因疫情受到经济打击的日本家庭,较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要多出很多,因此应该有四成左右的日本人会把10万日元送往银行。日本人保守消费的做法并不难理解。拿2009年和现在的日本家庭状况来比较,当时的正规雇用率为33.7%,现在为38.3%;当时一个家庭可自由支配的平均金额为430.1万日元,现在为421.3万日元;当时无储蓄的家庭占总体的29.9%,现在为38.0%。尽管雇用增多,但日本每家每户的“底子”是在逐年变薄。评论称,10万日元补助方案,让日本民众或多或少心里有底。但除此之外,并不能奢望有什么明显经济效果。
德国护工:今年是我赚得最多的一年
“各州都想让民众多花钱”,德国《焦点》周刊23日称,本周是德国疫情好转后解封的第一周,随着部分企业、商铺重新开业,德国城市又出现了消费热潮。让民众钱包鼓起来并能多花钱,成为德国政府的主要任务。
德国汉堡经济学者尤恩·卡斯普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并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给每个人发相同数量的现金。为了促进消费,德国多以代金券的形式发放,比如给普通消费者发放旅游代金券等。全国性的发钱主要针对小企业主,每月可得到9000欧元的补贴,为期3个月。各州也有不同的援助、补贴或奖金等。
35岁的艾娃是柏林一家老人院的护理员。由于老人院是疫情的“重灾区”,护理人员因此也获得最多的奖励。“老实说,今年是我赚得最多的一年。”艾娃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以前她的年均税前收入不到4万欧元,今年要增加上万欧元。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联邦政府援助1500欧元,柏林州里每月可以多获得150欧元,还有一次性的公共服务雇员1000欧元。老人院也有每月数百欧元额外补贴。此外,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还获得“疫情父母补贴”每月数百欧元。
对于多出来这笔不小的钱怎么花,艾娃的计划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代金券,他们会去指定的食品超市、日用品商店、电器连锁店或餐馆等消费;一部分钱用来买理财;另外一部分则为家里缴房租,以及为购置一辆新电动车攒钱。
41岁的卢卡斯是慕尼黑一家工程质量咨询公司的经理,公司包括他在内共有7位员工。由于疫情,他的公司几乎没了业务。不过,根据德国联邦及巴伐利亚州的政策,他可以获得两笔较大的补助。一笔是联邦给予的9000欧元援助,另一笔是州政府给予的7500欧元补助。“这类援助资金不需要偿还。”卢卡斯对记者说,申请也很容易,只需要在相关机构下载电子申请表格,填好签字,邮寄给相关部门。对于这笔资金,卢卡斯表示,大多数用在公司的经营上,比如给员工发工资,购买办公用品等,另外购买一些保险、投资股市等。
尤恩·卡斯普尔对记者说,高储蓄的德国人也越来越愿意花钱,因为存钱也是负利率。他认为,疫情后,消费者将更看重网络消费以及带有网络科技的产品。商家应重新规划生意方向。(驻美国特派记者杨俊 驻日本特约记者蒋丰 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