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从冷变热”是实实在在的:从前的心理学书籍,讲的都是道理和方法,强调励志和成功;现在的心理学丛书,更注重个体感受,讲述“情绪自助”,让读者们感受到“说的就是我自己”。
心理书籍让人获得感悟
【资料图】
近年国内销售最火爆的心理学书籍,当属出版2年就已达到300万册销量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类心理学书籍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生活化,里面一般都设有一个“智者”,指引主人公开启智慧之门,获得感悟。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就借用动物形象,趣味十足地讲述了蛤蟆先生被忽然袭来的重度抑郁击倒,朋友们把他送去心理治疗的故事。通过治疗,蛤蟆先生从儿童的心理状态,变成了成人的自我状态,蛤蟆先生跟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也从依赖到独立,思考自身的问题后,最终走出了抑郁。故事提出了许多对现代都市人情绪管理大有裨益而且可行的解决方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漫画版。
不少作家也通过浓墨重彩描绘人物内心来创作角色。广西作家东西曾说:“奇事于我已无太多吸引力,而对心灵的探寻却让我着迷。心灵难以捉摸,因为它比天空还要浩瀚。”他创作的小说《回响》翻拍成影视剧后,借助推理的形式,对角色的社会心理、个体心理、犯罪心理等话题做了深入、广泛的挖掘和探究,成为今年的热点。
广西作家东西的作品《后悔录》《回响》。
阅读疗愈心灵
南宁人张先生毕业之后留在了深圳工作,高强度的工作给他带来了不小压力。为了缓解情绪问题,他开始阅读心理学书籍,尝试为自己寻求一个“心灵出口”。“我最近在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从书里我明白了只有正确地直面自己,才有可能逐步消除外在因素的负面影响,释放真实的内心世界。”张先生说。
市民在阅读心理学自愈类书籍。
南宁市青秀区一家书店里,一名正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者对记者感叹:“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达到内心的喜悦和平和,慢慢认识真正的自己。”走访过程中,大多数心理学书籍爱好者表示,现代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健康,希望能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心理学与生活》《被讨厌的勇气》这类心理学书籍为自己解压。
“无论是战胜焦虑、解决拖延、管理情绪,还是增进亲密关系、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烦恼,希望读者们可以在心理学书籍中找到答案。”在阅读推广人叶女士的眼中,如今人们对待阅读心理学类书籍的方式,从“工具化”变得“情感化”,希望从书中找到更加“了解自己”的方法,以此获得心灵的治愈。
学会“自愈”更重要
叶女士介绍,以往热门的心理学书籍,注重心理学的道理和方法,它满足的是人们自我进取、自我改变的愿望。而最近的阅读市场上,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书籍变得流行起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产生了更多负面情绪,这促使人们偏向于从内部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也有更多人接受了心理咨询这个疗愈选项。”
南宁市一家书店内,市民坐在书架间阅读。本文图片均为记者 邹财麟 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一告诉记者,读者本身就可以细分成很多类型,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书籍,比如有的人喜欢专业性强的,有的人喜欢借鉴别人的人生感悟,“开卷有益,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于不同的人群都有着一定的疗愈作用”。
“我觉得真正的疗愈,是自己的成长。”陈一表示,人生的每个阶段感悟体会不一样,人和事都是自己的镜子,只有自己不断地进步,寻求到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事业、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往前走,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治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