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山峦,横穿江河。
(资料图片)
经过6年艰苦奋斗,一条“钢铁巨龙”从贵州、广西交界的崇山峻岭间穿越而过,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而去。
一头是高原腹地,一头面朝大海,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南高铁是黔桂之间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两省区最便捷的交通大动脉。
贵南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头至海南通道的重要组成路段,目前这条铁路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3月21—23日,记者随“贵南高铁建设巡礼”采访团,深入贵南高铁南宁铁路枢纽、南宁北站、贵南高铁“四电”生产资源管理中心、澄江双线特大桥、河池西站、九万大山四号隧道等重要节点工程,探访贵南高铁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这条铁路给沿线地区和人民带来的变化。
“科技创新”之路 多项首创助力高铁建设
3月21日上午,记者在南宁铁路枢纽登上时速50公里的轨汽,沿着已铺设完成的贵南高铁轨道驶往南宁北站。
“南宁北站是贵南高铁全线最大的新建车站,目前站房内部设备和机电安装已经完成95%。”中铁建设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陈增介绍。记者看到,高大宽阔的候车大厅内,闸机、行李查验设备已就位等待安装。站内的立柱外墙未使用瓷砖或其他装饰,但光滑整洁、美观清爽。“我们首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这种技术一次浇注成型,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自带装饰效果。”陈增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
在贵南高铁“四电”生产资源管理中心,记者观摩了全自动腕臂生产线、全自动吊弦等基础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我们研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全自动数字仿真腕臂吊弦智慧工厂,运用第三代全自动腕臂生产线,装配精度可控制在±1毫米范围内,生产一组腕臂平均仅需4.5分钟,生产全程仅需2人值守。”中铁电气化局贵南高铁项目部项目经理张红卫说,这是一条充满科技感的高铁,项目还首次研发应用多功能窄轨吊车、吊柱安装车、腕臂安装车组、附加线架设车组、承力索架设车组等系列化装备,通过全工序系列化、专业化装备的应用,真正实现了“机械为主、人力为辅”的高效作业模式。
贵南高铁沿途多为典型的喀斯特艰险山区,修建难度极大,工程建设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建设单位投入418万元立项科研课题33个,带动参建单位投入4000余万元开展科学试验或新技术应用研究,建成全国首个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预制厂,成功研发全国首款智能化隧道二衬浇筑台车,隧道施工成套创新工装和技术、CFG桩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全路领先、全面推广。
绿色生态之路 投入3800万为鸟儿建“声光屏障”
把贵南高铁称为“最美绿色生态之路”毫不为过。采访中,让记者感觉最深的正是铁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全面融合。
3月22日,采访团来到贵南高铁广西段澄江双线特大桥施工现场。全长15.5公里的大桥跨过原有高速公路上方,宛如彩虹挂在空中,立体交错的路网宏伟壮观,引人赞叹。
“这是贵南高铁全线和广西现有铁路桥梁中最长的一座,跨越兰海高速公路、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澄江河二级水源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进行了大胆创新。”中铁北京工程局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苏力介绍,项目创新采用180米拱加劲连续梁、46孔56米节段拼装梁施工,这种技术在广西首次应用,减少桥墩建设34个,节约占用湿地内耕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这种节段拼装梁全部在梁场内完成预制,施工不用搭设支架、无须现场混凝土浇筑,把对湿地和水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采访中,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副经理张涛给记者们讲述了一个“护鸟”的故事。
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澄江国家湿地公园里,生存着小鸦鹃等2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对噪音和灯光反应特别敏感。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穿越湿地公园保育区,如何把声、光干扰降到最低?为此,建设单位多次邀请专家实地勘察,确定了保护方案。
“项目投入3801万元,首次采用高4米以上、长3.7公里的桥梁声光屏障,降低噪音和光源干扰,最大程度保障湿地公园周边动物的栖息环境,这是打造绿色生态高铁的最好实践。”张涛告诉记者。
按照“精品贵南、绿色枢纽”的建设目标,建设单位在铁路沿线种植四季花卉树种,努力让贵南高铁成为“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线。
乡村振兴之路 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3月23日,采访团来到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九万大山四号隧道项目。
谭晓琼是项目工地上的5号拌合站操作手,也是当地的毛南族姑娘。在深圳打工的她疫情发生后去隧道项目拌合站应聘上岗,经过培训,她很快熟练掌握了搅拌机操作技巧,多的时候一天能生产70立方米混凝土料。
“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学到技术,工资比以前我在厂里工作时还高,离家近,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谭晓琼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我们工地上像谭晓琼这样的劳务工人还有不少。”中铁十八局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韦俊告诉记者,他们招募、培训、安排当地劳务工人就业3500多人次,为当地新修、改扩建便道上百公里,完善20多个村屯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
贵南高铁建设不仅给毛南族群众带来便利,也为沿线发展带来更多机遇。高铁通车后,南宁至贵阳的通行时间将由目前的5个多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左右,将成为川渝黔及西北地区通往北部湾、海南等地的主通道。
“贵南高铁投入运营后,南宁北站将与南宁站、南宁东站、五象火车站一起形成首府南宁四大黄金交通枢纽,武鸣区将更快融入首府‘交通圈’。”南宁市武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区长黄任含介绍,武鸣将充分利用贵南高铁开通带来的辐射效应,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带动传统石头、木头产业转型升级。
不仅仅是武鸣,河池的都安、环江等地也在围绕高铁线路完善当地文旅、工业等产业布局,积极融入南宁、贵阳“一小时经济圈”,把握高铁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记者还了解到,建设单位在贵南高铁广西段沿线的6个车站都配套建设了高铁快运设施,争取开通时实现客货同开,进一步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客货运输能力,加速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衔接高效、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运行网络。
攻坚奋斗之路 8000次弯腰上万次扭螺丝
“贵南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这意味着动车组速度达到每秒97米,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仅仅是毫米级的误差都可能会影响动车的运行安全。”南宁供电段安全科接触网工邓强运告诉记者,为保障新建接触网符合规范要求,他们要对接触网上所有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
像邓强运这样的“蜘蛛人”,一个月内要爬上爬下,拧紧上万颗螺丝。
与检查接触网同时开展的,还有轨道线路精调作业。由于贵南铁路沿途地质条件复杂,对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要求更严格,挑战更高。
“与有砟轨道能机械调整不同,无砟轨道的优化调整只能依靠人工手动作业,工作量翻倍。”精调组工作人员黄学林说,无砟轨道误差值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轨道状态平顺性越好,动车运行就越舒适平稳。
贵南高铁的轨道每公里有1667根轨枕,每一根轨枕有2个轨枕头,每走一公里要弯腰3334次,按每天作业量约2.5公里计算,一天下来要弯腰8000余次。“第二天准会变成起床困难户。”黄学林戏言。南宁工务段负责精调的轨道线路共有31万余根轨枕、126万余组扣件,精调组人员在每寸钢轨、每组扣件上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贵南高铁的九万大山四号隧道,全长1.5万米,为Ⅰ级高风险隧道。“最难的是隧道口,地质特殊无法爆破,只能靠挖掘机一寸寸挖,682米我们挖了整整22个月。”韦俊说,九万大山四号隧道是贵南高铁广西段最长的隧道,也是广西境内最长的高铁隧道,属于全线控制性工程。突破了洞口的难题,他们还面临着隧道内溶洞广布、瓦斯、塌方、突水等不可预见的复杂状况。
在攻克交通不便、物资运输难、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难题后,九万大山四号隧道于2022年8月17日安全贯通,为线路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南高铁预计今年内开通运营,广西与贵州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天堑变通途”将真正成为现实。届时,山不再高、海不再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