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蛹成蝶,破茧而出”来形容曾经的传统制造业大区、如今的深圳都市核心区——龙华,再恰当不过。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734家,全市排名第3。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2家“国字头”创新载体在内的各层次创新载体185家入驻。61家总部企业、29家上市企业、45万户商事主体云集。
一个又一个重磅数据显示,今日龙华凤凰蝶变,奋力谱写“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精彩新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龙华从制造业起步,因制造业而兴,也囿于产业结构和形态相对单一困惑,曾遭遇“成长的烦恼”。
过去,龙华人均GDP仅为全市水平的62%,地均GDP不足福田三成。除一企一业独大外,几乎没有其他行业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缺核少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近年,特别是行政区挂牌以来,龙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链长制”,对十大重点产业链群“固本”“补链”“强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区上市企业达29家,“龙华模式”全流程服务,未来3年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倍增。全区累计认定总部企业61家,其中不乏开市客、美团、稳健医疗、华阳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企业已占全区产业经济“半壁江山”,成为经济稳定“压舱石”。
北站国际商务区、九龙山数字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鹭湖中心城、龙华国际商圈高端资源快速集聚,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迈向世界级,六大重点片区正成为引领龙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全区GDP仍实现249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4%,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3356亿元;富士康稳居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百强榜首,“非富”百强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产业加速升级。如何让超1.5万家“小弱散”传统制造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不掉队”?强筋健骨,转型升级!
2012年起,龙华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动真碰硬。一边清理淘汰低端企业,一边发展“高精尖”,大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特别是行政区挂牌后,创新水平显著跃升。拥有国高企业2734家,全市排名第三;专利授权量超1.59万件,全市排名第四;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94%。九龙山-福民创新园片区、观澜高新园片区纳入国高产业园区。
今年1月6日,全国唯一、深圳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入驻龙华。4月,半导体技术领域再下一城,“国字号”重磅平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审批并确定落户龙华……全区有以2家“国字头”创新载体为代表的各层次创新载体185家。
过去5年,龙华三产比重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连续多年蝉联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全市第一。
2020年,龙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八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3356亿元。
——数字经济提速。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大区,龙华区委区政府以国际眼光、全球视野建设“三位一体”数字龙华,构建“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去年,龙华在全市率先出台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全面建设“数字龙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打造包含九龙山人工智能区块在内的12个数字经济产业区块,覆盖各类规上企业1700余家,产值营收超5200亿元,占比达全区80%。未来通过做强12个区块,实现价值翻番,再造一个“新龙华”。
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去年以来,共资助202家技术改造企业、102家信息化建设企业,共推动54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双位数增长。今年计划为100家重点企业实施数字化诊断,打造20家重点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在应用场景领域打造10个行业应用标杆,新建“灯塔工厂”4座以上。
今年,龙华“数字经济”又加码、再提速。区里提出实施数字经济5年倍增计划,打造培育包括人工智能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区块链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内的数字经济十大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出同比增长44.5%,两年平均增长12.5%。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与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交通瓶颈破除。因历史欠账的原因,交通一直是龙华的“痛点”和“短板”。行政区挂牌后,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建成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
广深港高铁、地铁4号线、6号线、10号线、4号线北延线、有轨电车示范线陆续开通运营,轨道首次贯通6个街道,龙华成为内地直达香港最便捷区域之一。
“高铁+地铁+高快速”内外通达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建立,“畅通龙华”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加速流通。
龙华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必将引人瞩目。“新龙华”,更值得期待!(深圳商报记者 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