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指出,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彰显韧性,人民币国际化逆势前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功能不断夯实,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持续深化,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稳中有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5.02,同比大幅增长54.20%,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认为,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推广到全国范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正式拉开序幕。报告指出,当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几乎完全空白,而仅仅十年以后,RII已经从0.02上升至5.02,经历了快速攀高、遇阻急落、企稳回升、又创新高的曲折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目前人民币已经稳定地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
中国加速金融开放 人民币金融交易职能显著增强
2020年,中国经济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采取多项措施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去年对外贸易实现1.9%正增长,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继续巩固。2020年,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8.44%;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2.91%,较上年提高了18.40%。
在疫情大考之下,去年国际金融市场经历巨幅动荡,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多国利率降至零甚至深陷负利率区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维持正常货币政策,跨境资本流动有序,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且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优势明显。
同时,中国加速金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渠道不断拓展。例如,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完善熊猫债信息披露与发行规则,取消QFII和RQFII等一系列限制条件,拓宽并畅通人民币跨境使用渠道。中国国债相继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带动更多国际资金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截至2020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近9万亿元,同比增长40%。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金融交易职能显著增强。在全球直接投资持续低迷之际,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7.05%,创下近五年内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到9.89%,同比增长84.23%,成为RII攀升的主要动力。
此外,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进一步显现。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份额达到2.25%,同比增长14.8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去年,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报告认为,这是中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必将全方位地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主权信用货币国际化的本质在于货币职能向世界范围延伸,为此该国应当有商品、服务、资本等的大规模跨境流动。高水平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加强上述要素流动。”报告指出,高水平的内循环可提供雄厚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基础、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强有力的科技竞争力,从而奠定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高水平的外循环构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包括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交易、国际金融服务、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等多种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建议,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要选准生产端和市场端突破口,抓住提升供给创造需求能力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两个关键问题,释放国内大市场的潜力,保障人民币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其次,畅通国际大循环要以立足中国本土的高水平开放,保障人民币供给充裕和使用便利。最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基于制度规则和市场使用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网络效应。
报告建议,将人民币投融资、资产管理作为“十四五”期间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着力点,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应深入挖掘人民币国际金融交易功能的现实可行性,继续优化和完善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制度、简化境外机构入市流程、整合入市渠道,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记者李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