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3年地勘工作?近日,自治区地矿局做出部署。
(资料图片)
强力推进业务转型。紧紧围绕资源环境这条主线,树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的工作观念,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一是向全域化服务转变。树立“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理念,为我区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提供多元化地质服务。二是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打造从勘查到开发、从研发到制造,上下游衔接、关联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如以商业性地质勘查为前端,形成完整的“地质找矿+矿产开发+矿产品加工生产+矿产品销售”的产业模式。三是探索“地质+”新模式,探索形成地质工作与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等相结合的综合产业模式。
▲地质队员行走在田园阡陌开展地质灾害普查。杜小品 摄
全力推进技术转型。一是向绿色发展转变。通过深化成矿理论研究,提升预测能力和预测靶区的精准度,最大限度减少探矿工程部署;研究和推广减少环境破坏的地质工作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手段。二是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变。发展智慧勘查、智慧矿山技术,促进地质勘查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交叉融合。三是实现地质找矿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矿产勘查工作内容要涵盖资源发现、开发利用、环境恢复治理三个阶段,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调查评价向地质环境调查、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估及恢复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查评价转变。
▲地质队员在查看铝土矿露头。杜小品 摄
▲地质队员在青山绿野中找寻矿产。杜小品 摄
做优地质勘查主业。一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开展1:5万、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页岩气、铝、锰、镍、钴、铌、钽等紧缺矿种和钨、锡、锑、稀土等优势矿种为重点,开展重要成矿区带、有利成矿部位矿产调查评价。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深入开展页岩气和铀矿勘查,重点开展铝土矿、锰矿等紧缺金属矿产勘查,加强铅锌矿勘查,加强锡、锑、金等广西优势矿产勘查,开展合浦盆地、南康盆地石英砂勘查以及地热、矿泉水等资源勘查。三是加强海洋地质调查。系统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所辖海域海洋砂矿资源调查,开展重要海(港)湾、主要河流入海口等区域的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等。四是推进境外找矿工作。继续承办好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建实建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继续推进境外勘查开发合作。
▲道路虽然崎岖,都在地质队员的脚下。杜小品 摄
▲地质队员在开展剖面测量工作。杜小品 摄
做大矿业开发。一是尽快解决大新县弄屯铅锌矿项目林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完成矿山设计方案与矿山基建施工工程,推动该项目于2022年底或2023年初开工建设,协调推进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二是积极跟进来宾市碳酸钙项目规划批复情况,对接产业园区用地征地和矿权招拍挂事宜,推动该项目于2023年投资建设,争取申报列入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立项。三是加强与北海市政府的沟通对接,协调落实古海温泉小镇项目开发用地选址事宜,确定规划指标,争取项目早日落地。
▲地质队员对地质遗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杜小品 摄
▲地质队员在开展河流流量水质等情况监测。杜小品 摄
▲地质队员在工作区测制地层剖面。杜小品 摄
做强大地质服务。一是瞄准国家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工程建设,主动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做好技术支撑。二是紧盯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清单,聚焦涉及高速公路、桥梁、航空、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发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三是依托专业优势,主动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多部门服务,形成合作协同机制,参与到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设施建设、耕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工作中。四是注重成果对接,改变“单一”的工作成果表达方式,提升服务部门的接受和应用程度,更新和转变成果向社会公众的转化应用形式和方式,讲好“地质语言”,发挥科普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地质工作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