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海航天神舟十五号试验队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5、4、3、2、1”,“点火!起飞!”!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划破冬日戈壁长空,将3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与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乘组汇合,我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驻空间站。在载人航天30年征途上,一代代上海航天人心怀家国、永葆初心,连战连捷,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太空绽放绚丽的中国红。
两年8艘船,从成功到连续成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副总指挥、试验队队长顾侧峰带领下,试验队刷新了高密度发射下发成功的新纪录,实现了未来空间站发展应用的良好开局。
从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首发飞船执行发射任务开始,顾侧峰频繁奔波往返于酒泉、上海、海南三地之间,每一发任务在他心里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敢有一丝懈怠。他是试验队的定海神针,每逢流程关键节点或遇重大操作风险,都是他带领队员全面识别、反复推演,确保万无一失。无论是面对发射场整船状态下太阳电池翼换装的全新流程,还是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待命的全新要求,试验队表现优异,充分展现了上海航天在重大工程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
亲历空间站建造全过程的主任设计师杨华星,总是细心地梳理和总结着每一个技术状态的变化点,上百页的风险防控措施表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一头灰白的头发与他43岁的年龄极不相称。对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的执着让他成长为技术的多面手,他的及时提醒总能把技术风险牢牢地控制在未发之时。
认准采用自动判读技术才能达到载人航天的最高标准的袁稼进,2年来有15个月都出差在外执行对接机构测试任务,为全力保障本次发射任务的成功,刚完成空间站飞控工作的他又告别家人,再次踏上征途。在长期的测试工作中,他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在短时间内优化迭代、反复验证,实现对接机构关键测试设备模拟器的有效改进,建立了综合测试设备信息交互链路,首次具备了发射场自动测试、自动判读的能力,同时构建了表征产品性能的关键参数成功包络,大幅提升了数据判读的速度和准确度。他一直说:“我有幸在年轻时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这份经历一辈子都值得骄傲!”
时代有呼唤,巾帼有担当。身材文弱瘦小,讲话柔声细语的凌玉需要仔细判读上百条测试数据,由于蓄电池一旦开始活化,需要24小时不间断测试,直至产品具备交付状态,连续加电10天给数据判读和状态确认带来不小的难度。凌玉通过多发飞船电池活化过程积累的丰富经验,利用数理分析方法形成快速比对表,不仅避免了连续工作可能造成误判错判的风险,还能精准确认电池各项性能状态,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电池活化工作在她的精心组织下圆满完成。
“每一次操作都做到极致。”总装团队成员吴文杰始终牢记师傅陈为对他的期望。这次试验任务是他第7次护送“神舟”飞天,也是他第一次担任舱体吊装指挥,面对庞大的船体导致的吊装难度大、风险高的难题,他积极推演、反复推敲,把流程熟记于心。在吊装过程中,他时而弓着腰、时而踮着脚,不断与总装人员确认船体与工装的间隙,使整船在偏心状态下精准落进宽10毫米的槽口内,稳稳吊入精密转台停放到位,他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隔着口罩都能看到他灿烂的微笑。八院承担飞船推进舱研制工作,由于返回舱与推进舱之间空间狭小,管路布局复杂,操作难度极大。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总装操作手,他带领95后新生力量,沉着冷静、精细操作,确保几十公斤重的设备一次安装到位、电缆一次插接成功,在逐梦太空的征程中迸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航天伟业,征途如虹。航天人又一次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随着空间站逐渐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他们将继续为建设航天强国勇攀高峰、再创辉煌。(通讯员 廖倩文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编辑:张月源标签: 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