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23日电(记者 黄浩铭、郭轶凡)粉笔钩边、打版剪裁、贴花钉珠……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文英和同事们还坚守在服装厂,赶制一批节日服装。
“春节前订单很多,有参加节日演出的演员、弹独弦琴的学生,还有等着新衣服过年的京族姑娘。提前1个月下订单才能在春节前拿到服装。”樊文英说。
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两名京族演员在表演京族独弦琴(2021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资料图】
京族滨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主,人口较少。东兴市江平镇所辖的“京族三岛”是京族的聚居地。京族拥有许多特色浓厚、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京族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50多岁的樊文英把自己的服装厂设在江平镇的老街之中。她认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京族服饰制作技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自幼喜爱服饰设计制作的樊文英,年少时经常在纸张上勾勒图画,拿着碎布裁剪模仿服饰制作。“我奶奶是京族人,从缫丝织布到浸染剪裁,她掌握了原汁原味的京族服饰制作技艺。”樊文英说,她小时候就喜欢跟在奶奶身后。虽然老人去世早,但儿时记忆里的京族服饰,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1987年,21岁的樊文英走出江平镇,跟随越南华侨高红杰学习制作京族服饰。“师傅是京族人,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我。”学成后,她在江平镇开办人生中第一家店铺,成为一名京族服饰制作人。
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民众衣服的款式很少,樊文英凭着一手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让做的衣服每一季都能在小镇上流行。“手艺出了名,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市不少人也慕名前来。”她说。
2010年,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樊文英被确立为代表性传承人。她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家制作和改良京族服饰。
过去的京族服饰多以白色、米色等素色为主,不加花饰,简朴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京族服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演出现场和节日庆典中,人们日益增长的服饰审美对传统京族服饰改良提出新的需求。
于是,樊文英在传统的京族服饰上进行创新改良,选用大红、枣红、湖蓝、祖母绿、米黄等艳彩布料制衣,在衣裙中镶绣各式花纹及图案,领口采用立领设计。在丰富京族服饰的颜色和图样的同时,更加凸显女性的谦和柔美。
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演员在展览现场表演京族独弦琴(2021年9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经过樊文英改良后的京族女服与旗袍相似,不同在于京族女服前后裙摆开衩至女子腰部,下身配一条长裤,既能显示出女性的婀娜身姿,又能方便海边劳作。近年来,舞台上的京族女子,身着一袭京族服饰,演奏京族独弦琴,飘逸的裙摆和优美的旋律相互融合,成为京族独特的文化名片。
在成衣是主流的今天,樊文英坚持纯手工制作,传承着京族服饰制作技艺。她依旧保存着20多年前的脚踏式缝纫机。“京族服饰看似简单,但是衣服领边、袖口、腰等部位的弧度都特别讲究,高速缝纫机不容易做好这些细节。”
几十年来,樊文英努力探索越南服饰与中国传统京族服饰异同,总结创新,创造自己的京族服饰制作风格。在保留传统京族服饰特点的同时,她将衣裙腰线收紧,更加凸显女子婀娜身姿,并巧妙融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此外,她还将钉珠、绣花等元素加入京族服饰制作中,丰富京族服饰样式。
在赶做春节订单的同时,樊文英说了她的新春心愿:“希望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能够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青少年,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京族服饰。通过不断改良,让京族服饰焕发时代气息,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