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走进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清花绣坊,一件件精美的侗绣作品映入眼帘,既有侗族传统服饰、腰带、头饰,也有带着刺绣装饰的团扇、茶杯垫、抱枕等。绣坊创办人韦清花介绍,这里许多作品都是她和绣娘们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
侗族古老手工艺侗绣图案精美、色彩斑斓,由侗家绣娘手工施针绣成,这门手艺在侗乡世代传承。
韦清花身着自己绣制的侗族传统服饰。新华社记者 林凡诗 摄
韦清花12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侗绣图案来源于她们的生活,“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就是我们的灵感来源。”韦清花说,有的图案不需要画草稿,只靠在脑海中想象就能剪出,再将图案粘在布料上绣出来。如今,勤劳智慧的侗族绣娘们在刺绣中不断改进,用亮丽的绣线代替普通的棉纱线,绣出的图案色彩比以往更鲜艳。
韦清花凭借精湛的手艺,成了当地有名的绣娘。多年来,韦清花的刺绣作品斩获不少行业大奖,她参与的刺绣作品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亮相,侗绣制作的工艺品也从国内走向海外。2015年,韦清花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侗绣制品。 新华社记者 林凡诗 摄
“侗绣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是民族艺术瑰宝,需要一代代人去守护它。”韦清花说,近年来侗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多方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8年,韦清花在女儿覃桂珍的建议下,到县城开设以她名字命名的绣坊——清花绣坊。绣坊除了可供游客参观、选购,平日里也接待研学团队,普及侗绣技艺,还开办侗绣技艺培训班,为本地绣娘提供刺绣培训。
清花绣坊采用“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的模式,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韦清花说,绣坊将承接的订单分配给绣娘们,经过培训的绣娘利用闲暇时间刺绣,每个月可增收2000元至3000元。几年间,清花绣坊已在三江县不少乡镇及易地搬迁社区开展绣娘技艺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2500多人次,带动300多人就业。
如今,覃桂珍与母亲一起,致力于侗绣的传承与推广。她根据市场需求,将侗绣融入戒指、耳环、手镯等饰品中,通过网络售卖,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今年8月,清花绣坊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覃桂珍与绣娘们将自制的各类侗绣制品带到博览会上,美观又实用的侗绣制品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