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16日电题:一城“双马”,跑在上海——2023上海半程马拉松侧记
新华社记者 许东远
春风拂过申城,上海半程马拉松16日在东方明珠塔下鸣枪开跑。作为2023年上海首场参赛人数超万人的大规模路跑赛事,此次赛事以“申而不凡 Break The Ordinary”为口号,与跑者一起激情出发。
(资料图)
本次赛事依然采取分枪起跑,共分三枪,A、B、C区的跑者分别按三枪出发,分枪起跑为跑者留出充足起跑空间,进一步提高跑者参赛体验。
根据上海半程马拉松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的报名人数达到了78922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报名的42692人以及2021年报名的34181人相加的总和还要多。
——“白金标”,努力的方向
2021年,上海半程马拉松荣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上海半马始终坚持参照‘上马’白金标赛事标准筹备,踏踏实实办好比赛,通过一届一届的努力,争取世界田联更高的标牌,最终目标是让上海半马也能成为白金标赛事。”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说。
“一城‘双马’,一城双‘白金’,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朱骏炜补充道,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双“白金”赛事,上海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实现,也希望为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马拉松人的一份力量。
据了解,为实现“白金标”的目标,此次赛事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提升。赛事路线相比2021年进行了部分调整,考虑到前滩公园内路段较为狭窄,今年的路线不再途经公园内部,转而选择更为宽阔的前滩大道。
此次上海半马也恢复邀请国际精英选手参加,突显上海半马专业、精英的赛事特性,更为大众跑者与精英选手提供“一较高下”、相互切磋的机会。
——奔跑,永恒的主题
“世界高手也回来了。”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选手埃兹拉·基普克特·塔努伊率先冲过终点线,以1小时01分52秒的成绩勇夺男子组冠军。令人惊喜的是,女子组别的赛会纪录在今天被改写,埃塞俄比亚选手阿拉曼迪斯·埃娅·斯赛伊以1小时10分15秒的成绩摘得女子组桂冠。
对绝大多数非专业的参赛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享受马拉松赛事的快乐。今年64岁的俞萌已经跑步近10年。“柏林、伦敦、纽约、芝加哥马拉松都跑过了,这几年目标是再跑东京和波士顿马拉松,集齐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俞萌表示,马拉松给予了自己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坐车穿过城市,和你奔跑在街道上、在公园边、在建筑间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十年时间,从马路边没什么人,到现在大家都会为参加马拉松的人喊加油,我们的健康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俞萌说。
陈姝和许运凯是一对“90后”夫妻。“这次两人一起中签很幸运,我们提早3个月就开始家庭集训。”陈姝坦言,自己3年前开始有了跑步的习惯,自从跑步后,原本无序的生活开始变得规律起来。“现在我们还带动父母一起跑,一有时间全家出动,每次跑完步身心都会变得轻松起来。”许运凯则表示,半程马拉松只是个开始,希望未来他们能变成一个“全马”家庭。
——安全,不变的底线
作为大型路跑赛事,组委会始终将跑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朱骏炜强调,赛事的安全需要跑者和赛事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保障自身安全和选手安全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赛场内医疗站,还是医院内的紧急救治床位、临时留观的病床床位、我们的医疗力量、救护车等各方面,都比往年做了更多的预留,充分保障赛事的安全进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李晋哲介绍,此次赛事安排东方医院本院和南院、仁济医院、浦南医院、中山医院五家定点医院,共设23个医疗站,包括起终点医疗站5个,沿途医疗站点18个,每个医疗站1医1护1个急救志愿者,10公里后每个医疗站加配1个急救医生。
赛事共配有18辆救护车;骑行急救队共23组46人;巡视岗志愿者共12组150人;比赛设置急救跑者130人。在赛道沿线共布置7个收容站, 每个收容站2名急救志愿者,共7组14人。收容车急救志愿者15人,配置AED115台。
清晨6时,虽然距离见到最早一批冲线队员还有2个小时,但参与保障的医护人员早早就来到了本次赛事终点站——东方体育中心。在终点区域医疗站,一支来自东方医院的队伍,经验丰富,他们是曾获首批WHO(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评估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拥有相当丰富的医疗保障经验。自2010年被指定为“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终点医疗保障定点医院以来,上海东方医院已连续13年守护着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安全。
“这次我们组织了5名队员作为机动组,在终点线和更衣区之间来回巡视,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其中的一员,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急诊科主任赵黎明介绍,此次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配备了大型伤员转运车、移动手术车等先进设备。有来自急诊、普外、骨科、ICU、心内、麻醉等科室的37名医护人员参与医疗保障工作。(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