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通过芯片保留人类意识的想象,到脑机交互的研发,生物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碰撞正在推动人类走向“数字生命时代”。
【资料图】
与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算法创造的机器生命不同,“数字生命”是具有生命体征或行为的人工系统,以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创造新的生命形式。
“数字生命,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对它的定义,将人类的智慧和AI进行连接,实现意识和大脑的数字化。”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院产学研转化中心负责人王晶在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新青年”大会中,解释了“数字生命”的概念。
利用人工智能搭建“数字生命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与数字生命相关的初级应用已经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元宇宙、ChatGPT、数字孪生等技术似乎在助力“数字生命”完成底层逻辑建设。
“我们采取了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最新的一些成果,比如说百度飞桨和文心一言,利用这些工具我们能够初步搭建我们的框架,同时能够快速完成在这个框架里面输入我们的逻辑和目的,它能够迅速帮助我们搭建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行业的系统。”王晶在演讲中提到。
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够助力人类提升数据应用的效率。王晶说:“人工智能的生态体系能够快速完成像2600亿这样的体系参数的快速归纳整理。我们想要模仿电影《芬奇》里面的机器人Jeff,通过报纸和视频学习快速完成具有接近人类智能的大脑训练。我们想在医疗领域能不能诞生这样一个不同分工的多个Jeff,让它们产生多个Jeff的医生,使它具有更强的智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它管理不同的疾病大类,分别嵌入到‘数字生命体系’当中去。”
利用“数字生命体系”破解老年痴呆难题
谈及对“数字生命体系”的应用,王晶认为,可以把这个体系应用在医疗大健康的领域,“这是非常兼容的场景,”王晶表示,“大脑是最难的,把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涉及到其他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应该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数字生命体系”的建设能够使医学诊疗体系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王晶表示,医疗健康领域“数字生命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内容上和逻辑上入手。“我们可以输入全息态的生理参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疾病的特征进行建模,分别学习各大疾病的检测、理疗、管理的疗法,最后输出一个疾病的理疗方案。随着数据量和病例的增加,仿真模型也可以得到优化。”
以老年痴呆为例,到2050年全球罹患老年痴呆的人数达到1.53亿。王晶说:“老年痴呆很难治疗,好在它在发病的前10-20年就已经有一些病理特征。我们利用九个人体特征因子集成排列进行预测,通过临床评分来判断老年痴呆的情况。到中后期,在变频电疗的基础上,精准定位脑的分区,通过顶下小叶小频率的刺激产生短期记忆,并通过对前额叶进行刺激,产生长时记忆。连续刺激维持一个多月,将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面向脑机融合的时代,我们将攻克脑领域难题,构建‘预测/筛查—诊断—机器学习算法—能量数字理疗”模型,形成数字生命的闭环管理,通过生物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疾病治疗打开新的窗口。”王晶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