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你投资一个项目,这些项目还都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而且年收益率十分诱人,一年就能回本,你会不会心动?其实,我们不少人都曾经听到过或者碰到过类似这样十分有吸引力的项目,听起来高大上,好像也紧跟国家的政策、社会的热点。当你以为天上真的掉下一块馅饼时,你可能已经被砸进了陷阱。
据央视财经6月18日报道,2021年9月,海南张先生在高收益、高回报的诱惑下,经老乡介绍,投资全享通公司数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项目。张先生的亲戚朋友陆续有3个人也进行了投资,还有人一次性买了13个充电桩,投入75万元。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后,投了23.2万元的张先生就发现返利不能正常到账了。
经查,全享通公司在山东、湖南等多个省份建立了运营中心以招揽客户,共卖出约15000份的“充电桩投资”,吸收6000余人的资金超过10亿元。其中,约2亿元资金被公司实控人、高管等人瓜分,肆意挥霍。
(资料图)
短时间非法吸纳资金超10亿
据央视财经18日报道,2021年9月,海南张先生的老乡向他介绍了一个投资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项目。只要花58000元购买一个充电桩,交给公司代为运营,每周就可以返利1115元,一年回本,之后就是净赚,投得越多,收益率越高,甚至可以达到200%。
受害人张先生(化名):我当时疑惑过,难道充电桩8个小时一直有车充电?安装的每个充电桩都能产生这么多效益?
尽管半信半疑,张先生还是决定到公司的总部看一看。这个全享通公司的办公室位于海南海口繁华地带的写字楼。
受害人张先生(化名):每天能看到签合同的人抱着一摞合同在签。
看着这么多人都投资,张先生有点动心,几天后,他到一家高档酒店参加全享通公司举办的酒会和培训宣讲活动。
涉案公司宣讲现场:大家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小项目,这个项目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一切都让张先生逐步打消了疑虑,对全享通公司越来越信任。尽管家人反对,张先生还是一下子投了4个充电桩。张先生的亲戚朋友陆续有3个人也进行了投资,还有人一次性买了13个充电桩,投入75万元。
没想到的是,刚6个月后,张先生就发现返利不能正常到账了。到这时,投了23.2万元的张先生,拿到了10万多元的返利,相当于本金的50%,还亏了一半。
警方发现,这家公司的账户没有新能源充电桩收益。不过,公司却总是有大笔的收入进账,而且是纳税大户,按时缴税纳税。为了躲避税务的稽查,他就把该缴的税缴掉。除了象征性的税收和公司的基本运作以外,其他的钱90%都直接计算到公司盈利里。
据南海网报道,“正规投资中,最高回报年化率也就是平时银行存款年利率的3至4倍,而这种虚假投资竟将最高回报年化率鼓吹到200%,即投的多了半年即可回本。”海口经侦支队办案民警介绍。经查,“全享通”对外售卖的所谓充电桩单价有5800元、10000元、58000元三种价格,投资人购买充电桩后每周有返利,5800元的充电桩每周返利30元,10000元的充电桩每周返利103元,58000元的桩每周返利1115元。
为了吸引投资人加大投资额度,公司还宣称,随着总投资额的提高,有相应的返利加速机制。按照该公司设定的规则,一次性购买13个58000元的充电桩投资回报年化率可达200%。为此,该公司找人专门搭建了投资购买充电桩版APP,但必须由公司人员或老客户分享的推荐码才能下载,该APP连接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吸收、返还、统计客户资金等功能。
为了博取投资人信任,除了高额的收益回报,“全享通”推广手段花样百出,通过不定期地在高档酒店组织推介会,现场邀请所谓明星站台,在线上通过网络直播、宣传片等方式营造声势,警方查明其中该公司用于运营的2亿元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召开推介会、客户接待与发放员工工资等方面。
在基础返利的基础上,该公司对营销团队长和小队长制定了销售额15%提成的激励机制,并且不定期地对“业绩”好的销售人员奖励高档电动汽车。其中一个销售团队长石某销售额近1.3亿元,非法获利近1200万元,公司奖励其一部150余万元的豪华越野车。
经查,全享通公司在山东、湖南、内蒙古、浙江、山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建立了运营中心以招揽客户,共卖出约15000份的“充电桩投资”,吸收6000余人的资金超过10亿元。其中,约6亿元用于返利;约2亿元资金被公司实控人、高管等人瓜分,肆意挥霍;约2亿元用于公司营销维护运转。实际修建充电桩123个,用资1000多万元,仅占资金总额的百分之一。
专家:高度警惕高收益+拉人头传销
许以高额回报,施以小恩小惠,让投资人一步步落入圈套,这是非法集资近年常采取的伎俩。本案中,嫌犯找人专门打造了投资购买充电桩的App,须通过公司人员或老客户分享的推荐码才能下载,该App链接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吸收、返还、统计客户资金等功能。每当投资人来海口进行考察时,公司都会承担食、宿、行全部费用,再由教培人员给投资人洗脑,描绘充电桩产品及行业的美好前景。
加之,公司不定期地在高档酒店组织推介会,现场邀请所谓明星站台,在线上通过网络直播、宣传片等方式营造声势,也让众多投资人难辨真伪。
近年来越来越多犯罪分子打着高科技项目的幌子,以投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风口产业为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甄别这些良莠不齐的项目并不难,一方面可前往主管部门了解公司资质及项目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看公司开具的所谓年化回报率。本案中,200%的年化回报率明显违背常识,意味着高风险或是投资骗局,投资人一定不要盲目和冒险,应选择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具有相应理财资质的专业机构,切莫一时贪心掉进陷阱。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对高收益和拉人头的传销要高度警醒,同时要借助专业的力量,避免自己头脑一发热钱就砸进去了。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财经、南海网、公开资料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