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畅骑卡涨价引热议。
近日,话题“美团单车宣布涨价”登上微博热搜。涨价后,美团单车7天、30天、90天无折扣骑行卡价格分别为15元、35元、90元。美团单车称,本次涨价原因为“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这不是共享单车企业第一次涨价,2016年,摩拜和ofo相继进入市场时,共享单车最初价格为0.5元/半小时。此后,相关品牌相继进行价格调整,去年3月哈啰单车调整收费规则,共享单车就已进入1.5元/15分钟起步价时代。
那么,共享单车为何涨价?未来发展出路何在?
共享单车比公交贵
2022年以来,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涨价以应对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同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两轮车下游企业、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也均承受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作为两轮出行大国,我国两轮车日出行频次约10亿次,是最高频且需求量最大的出行方式,但因社会关注度较低而常被忽略。
自美团8月官宣涨价后,共享单车涨价问题一时成为大家热议话题。据美团单车表示,由于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2022年8月10日23时起,美团单车骑行畅骑卡无折扣价将进行调整。
去年3月,哈啰单车在上海率先涨价一事引起多方讨论。今年1月起,哈啰单车率先将骑行套餐7天卡涨至15元,30天卡涨至35元。此外,沈阳、长沙、佛山、绵阳、珠海等多地单次骑行也已涨价。美团单车骑行卡价格已与哈啰单车齐平,7天、30天、90天无折扣价均分别为15元、35元、90元;而目前还未涨价的青桔单车三种骑行卡无折扣价分别为10元、25元、75元。
共享单车优惠越来越少,骑行价格一直在攀升。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对比公交出行,骑16分钟共享单车花费2.5元,比2元钱的公交还要贵。也有网友说道:“补贴结束了,开始涨价了。”“市场份额有了,就开始涨价,当年争地盘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搞的。”事实上,共享单车从当年的“补贴乱战”稳定后,价格一直在上涨。2016年9月,摩拜和ofo相继进入市场时,共享单车最初价格为0.5元/半小时,随着后续其他车型的推出,共享单车的价格调整为1元/小时,如今从市场平均水平看,一小时收费3.5~4元已成普遍现象。
为何涨价
对于涨价原因,美团单车在公告中提到为“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而此前哈啰单车的涨价原因则为“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成本,作为本次涨价的关键词被抬上了桌面。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正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等困难。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正在从自行车制造企业向下游传导。
不过,对自行车生产企业来说,虽然原材料成本在上涨,但因为赶上了“骑行热”,业绩仍然可观。
来自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制造企业营业收入1451.6亿元,同比增长30.6%,实现利润总额71.6亿元,同比增长46.4%。销量上,京东数据显示,今年京东618购物节中,自行车的销量暴涨500%,有的订单甚至排到了2024年。今年一季度,自行车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上海凤凰实现营收4.14亿元,同比下降23.4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仍在增长,增速达14.70%。
同样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的行业问题,共享单车企业却没有大幅提高销量的“运气”,只能选择涨价来缓解压力。这背后,其实是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单一的难题。而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内早已实现“三足鼎立”,背后都站有互联网巨头,滴滴青桔是滴滴推出的自有品牌,而哈啰出行大股东为蚂蚁集团子公司,在去年底还获得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2.8亿元的融资,且内嵌于支付宝的入口是其重要的流量来源。共享单车业务在互联网巨头内部已经不作为重点营收来源,更大的意义在于流量入口。
出路何在
哈啰单车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起至2021年一季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2020年,3年合计亏损48.41亿元,最高年亏损金额超过20亿元。被美团全资收购的摩拜单车2018年—2020年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滴滴2021年的财报数据显示,青桔共享单车被划分进300亿元的“其他业务”的亏损中。
但同样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的行业问题,对自行车制造企业和共享单车企业的影响却大不相同,堪称“同人不同命”。叠加低碳出行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因素,两轮车的出行方式也逐渐成为了市民的“新宠”。适逢近年的“骑行热”,自行车企业销量大幅上涨,带动相关业绩亮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计时收费都不是共享单车平台们的主要盈利手段,而平台更在意的其实是押金。与传统租赁服务押金不同的是,传统押金是当用户不再租赁或退订后押金自动返还,但ofo、摩拜等共享单车平台则是用户不申请退还,押金就一直在平台手上。
如今,哈啰、美团、滴滴都推出了“免押金”骑车,仅需授权芝麻信用分或微信支付分等就可直接扫码骑车,支付后续计时费用即可。收入模式单一的共享单车失去了押金收入,叠加成本压力,造成了共享单车行业的普遍性困局,再叠加本次上游原材料成本承压,涨价或许是共享单车们“不得不的选择”,但这一行为是否能为消费者所接受,是否能有效缓解企业的盈利困境,还有待市场验证。
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烧钱补贴大战的单车企业,需要提高业务收入保证生存。同时,随着单车投放规模的不断扩大,单车乱停乱放问题也导致共享单车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加大对车辆运维管理的力度。
对互联网巨头,共享单车业务更大的意义在于引流,而不是作为重要营收来源。不过,赚取收益“回血”,始终是共享单车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消费者提出,“如果提升了用户体验,或优化软件中还车区域的提醒,避免误停导致扣费,那么涨价还能接受一些”。在告别“低价时代”过程中,如何在市场价格与用户反馈之间寻找平衡点,也许将成为共享单车长期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