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生命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复旦人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日前,由复旦大学校友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主办的第二届光华论坛在上海举行,聚焦“生命健康,科创先行”主题,邀请学术及业界的杰出代表,开展高端交流与对话,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背景的资源整合与赋能。
以《新一代抗CML药物奥雷巴替尼的研发》为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暨南大学教授、复旦大学2001届化学系博士校友丁克,从原创分子的设计、结构进化、蛋白结合模式、化学合成、生物活性、体内药效、临床数据、获批上市到药物的进阶研究等方面,介绍了用于治疗慢性粒性白血病(CML)耐药性的新药奥雷巴替尼研发的自主创新之路。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自2007年以来,十三年科研攻关,最终在2021年11月25日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上市的三代BCR-ABL抑制剂,并被评为2022年“十大新药”。
以《新冠流行、药物与科学救治前景》为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张文宏结合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介绍了新冠疫情目前的形势与药物研发情况,并针对性地给出应对第一波冲击的优化防控应对方案。
疫情进入新阶段,国内是否会产生新的病毒变异?张文宏告诉大家,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持续进行病毒监测。目前看来,现有的病毒仍是前期在其他国家流行的亚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仍遵从抗原漂移造成的季节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特征,暂时未出现因基因重配导致的大变异。
如何进行开放后疫情高峰期第一波管理,这既涉及科学与药物,更关乎医院系统与国家医疗资源的调配。以新加坡、中国台湾为例,他表示,未来要持续关注免疫逃逸带来的挑战,要坚定不移保护脆弱人群。因此,他建议在流行高峰时期还是要做好各种NPI(非药物干预)方案,压低第一波疫情的曲线;要做好药物、疫苗等医疗资源的储备,尽快提升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建立三级分级诊疗体系;满足非新冠患者的常规医疗需求。(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编辑:刘明娇标签: 基因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