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值班电话响起。电话中急诊医生声音急促,“女患,57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有言语不能已3小时,需要启动绿色通道。”
(资料图片)
挂断电话,脑卒中绿色通道值班的医生、护士迅速到位,一路小跑陪同患者优先进行抢救和检查。
吉大一院卒中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这里,见证了这支脑血管疾病急救团队的紧张与忙碌。
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中风,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常见病因。吉大一院卒中中心主治医师周杰解释说,脑卒中是脑血管破裂或堵塞,脑血流发生障碍,脑组织由于缺氧发生坏死,导致脑部组织损害的疾病总称,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1月8日,32岁的周杰在卒中急诊值班,负责急诊抢救室内的9名重症患者。当天下午,1名中年女性因昏迷被送到急诊,面色青紫,指尖血氧饱和度只有72%。周杰立即给患者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同时确认其生命体征。紧接着,她又追问家属,了解患者相关病史及发病过程,随后进行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她与家属进一步沟通,推断可能导致昏迷的原因,让患者做进一步检查。
“语速要快,条理要清楚。”周杰说,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让患者家属明白为什么要做相关检查,以及下一步如何治疗等,家属的积极配合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最近一个月,卒中中心的医护人员大多感染了新冠病毒,大家最多休息一周就返回了岗位。如何能在繁重且快节奏的工作中保持体力?“似乎没有什么比一场抢救更能让人打起精神。当时肾上腺素飙升,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周杰说,下班后疲惫就会涌来,每次回家路上,她都会先吃个棒棒糖补充体力。
1月6日,护士李长利在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值班24个小时,共协助12名需要走绿色通道的急诊患者进行快速检查和诊治。因为同事请病假,这名年轻的男护士主动提出替班。
当天下午3点半,李长利刚把一名做完急诊手术的患者送到病房,就接到急诊值班医生的电话,又有一名患者需要走绿色通道。他得立即跟来院患者家属沟通溶栓治疗事宜。李长利觉得自己的工作比动作电影更紧张刺激,并且充满了速度与温情。不过在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他和同事们早已练就了冷静处置的能力。
来到急诊的脑卒中患者,往往留给医护人员的“时间窗”不多。接到指令后,必须争分夺秒完成检查、沟通、交接等一系列任务。一个流程下来,医护人员身上早已汗流浃背。停下跑动后,湿透的衣服很快就贴心凉。“我宁愿自己一直奔跑在路上,这样身上是热乎的。”李长利笑着说。
“每天与时间赛跑,我们不仅要挽救生命,更要降低患者致残率,这是我们的使命。”吉大一院卒中中心副主任、卒中中心青年突击队队长靳航说,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80%。在发生缺血性卒中时,脑细胞在完全缺氧的状态下仅需要数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每延迟1分钟,大脑就多损失190多万个神经元。
因此,在“时间窗”内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是目前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结局的最有效治疗方法。靳航补充道,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以内,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6小时以内,在多模式影像的辅助评估下,取栓“时间窗”最多可扩宽至发病24小时。
在吉大一院急诊区域,记者看到医院专门设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救治平台。作为卒中中心的重要一环,这里有脑血管病医生24小时出诊,并设有专职溶栓护士。目前,通过绿色通道的保障,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可以控制在40分钟内,从入院到开始取栓可以严格控制在60分钟内。
吉大一院团委书记王俏介绍,2022年12月,为了迎战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卒中中心成立了青年突击队,57名青年医护人员冲在接诊一线,加班加点,保障了卒中急诊的正常运行。
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卒中中心副主任徐保锋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患者分析病情,帮他们正确选择、减少焦虑。
作为一名神经介入医生,徐保锋每天要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进入导管室,为脑血管病患者做手术。在新冠疫情防控时,还要在铅衣外面再穿上防护服,一台手术约两小时,对体力和耐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减少病人溶栓和术后的并发症,离不开专业的护理。卒中中心护士长颜秀丽说,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不仅致死率、致残率高,复发率也高,护士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住院期间的专科护理,还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和指导,帮助他们规避复发的风险因素。
伴随着医院门口120救护车的鸣笛声,又有患者被送入吉大一院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们又将奔赴新一场与时间竞技的比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