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经历新冠疫情的三年,对于感染病学科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后疫情时代,感染病学科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未来除了新冠以外的新的疫情的挑战?今天,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华申微生物与感染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感染合作论坛暨首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在上海举办。
论坛以“以国家中心合作平台,赋能感染科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临床、科研、流行病学、药物研发等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全面聚焦国内、国际感染学科及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探索感染领域新发展格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发表了欢迎辞。他指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在医、教、研、管、防和公益服务等方面全面引领,打基础、做表率。作为合作进步的平台,本次论坛将能让大家在精诚合作中赋能自身学科的创新发展,相信7天的感染病学术周,也将会是感染学科创新发展的“黄金周”。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表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成立两年来,取得许多重要成绩,有上海感染病学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全国同仁的鼎力支持,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在协助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三级网络项目的实施中,优化了传染病医疗救治资源的全市布局,提高了各级各类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大上海保卫战和“防重症、降病亡”的重症救治攻坚时刻发挥了合理分流、科学救治、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本市的传染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国家医政医管司司长焦雅辉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对于感染病学科来说,不仅要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还要多角度、多维度夯实我国感染病防治能力。感染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当前需着力完成的任务。
东方国际感染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牵头举办的感染领域的学术品牌,旨在定期汇聚来自全国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最前沿的疾病防治技术和研究成果,为感染病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庄辉院士、李兰娟院士、闻大翔主任、翁心华教授、毛颖院长、张文宏教授等专家学者上台,共同开启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启动仪式结束后,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与UpToDate合作编制的感染病指南及循证临床指引系列专题正式发布。本次论坛共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门诊首诊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成人患者的评估及药物》、《新冠病毒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期的评估与管理》、《猴痘公众防护指南》等多个主题的指南/共识及临床指引。感染病循证指引分论坛也将在学术周期间举办,届时相关专家将对本系列指南/共识及临床指引进行解读、在线答疑。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经历疫情后,我们要打造出一支平战结合的队伍,这支队伍能够应对感染病危急重症的救治需求,能够具备快速响应的研究能力,以证据回答疫情带来的实践挑战,能够具备公共卫生视野,和疾控体系紧密协作筑起应对疫情的防波堤。
据介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第一届感染合作论坛暨首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于3月31日开启,将持续一周至4月6日落幕。学术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分享最新的临床技术和科研成果,同时,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实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作为传染病领域的“高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传染病专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水平,为国家的传染病事业贡献智慧、奉献力量。(记者 左妍)
编辑:邓嘉雯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