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落实男性育儿责任”上热搜了,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地为女性发声,各种挑刺男性,或对于职场,或对于家庭。
房说君细思极恐,为什么大部分男性的付出都被抹杀了?要知道这些年,男性在社会锤炼和观念打磨下,已经被褪掉一身皮了:比如结婚,虽然不够钱,还是借钱满足了丈母娘要求买房买车;
比如家庭,以为成家后能多一个人一起还房贷,可是没多久又有了孩子,养家的担子又落在自己肩上;
(相关资料图)
比如职场,再兢兢业业工作,到了一定年龄也难逃“危机”,就好像去年三十万年薪的高管因公司倒闭,找不到工作又没钱还车贷房贷,躲在出租车上痛哭的事情。
可能这时候会有弹幕说,活该找不到对象。呵呵(白眼)
反映到数据上,生育率和结婚率,这两个人口趋势的重要指标,现在的形势都很不好。
在目前公布了2022年人口数据的13省份中,新生儿出生率全部下滑,不少地方的降幅超过1个千分点。
作为头部的人口大省,河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2022年,河南全省出生73.3万人,出生率为7.42‰;与2021年相比,全省出生人口减少6万人,出生率下降0.58个千分点。
如果我们回顾河南这些年的数据,不难发现是当之无愧的新生儿大省,1987到1990年,连续四年出生超过了200万人,1998到2018年,每年还能维持100万人以上的出生数量,放开二孩后的2016年更是达到小高峰,如今继2021年跌破100万之后,再次降低,很难现象其他省份的状况会多糟。
我们把目光转向山东。同时人口大省,山东的传统观念较强,1950年代,该省女性的总和生育率曾经高达5.7,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5.7个子女,一度被称为“超生游击队”的省份之一。
伴随“二孩”政策实施,2016年山东出生人口飙涨至177万人,2017年虽然弱一点,但仍维持在170万左右的新生儿量,不过,政策刺激效应未能维持多久,随后出生人口逐年下降,2022年进一步降至68.22万人。
形势严峻啊,各位。13省出生率全部下滑,河南、山东两个人口“杠把子”的省份,新生儿数量连降6年,是有点顶不住的意思了。
有因必有果,新生儿数量大幅下降,跟结婚意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民政部门披露数据:目前结婚登记人群中,30岁以上占了48%,成为主流人群。20-24岁人群约占比仅为16.5%,而25-29岁人均占比为35.3%。其中,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与2010年相比,年龄推后了将近4岁。
与结婚登记年龄推后同时发生的,是结婚人数的减少。
2021年我国共有763.6万对结婚登记,是过去十余年中首次跌破800万对。其中初婚人数为1157.8万人,比上一年减少70.8万人,这一数值的巅峰是2013年,当时达到了2385.96万人。也就是说,8年时间,初婚人数的下降幅度高达51.5%,直接减半。
为什么要强调初婚人数呢?简单来说,初婚主要是年轻人,复婚主要是中年人,只看结婚率容易被复婚率的数据所干扰,所以初婚更能反映真实的结婚意愿。
在如今结婚登记年龄推后、登记对数下跌的双重现状下,是否晚婚会更容易幸福呢?但至少当下年轻人更愿意把结婚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里,自然而然会拖累生育率。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今年四川生育登记取消了结婚的限制,还有广东、陕西,明确未婚生育人群也予以生育登记,换言之,生孩子,跟结没结婚,已经没关系了,为了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给所有孕产妇同样的待遇,是新生儿、结婚人数连年下降的必经之路。
看完这两组数据,大家也就该明白,为什么诸多省市会不断加码生育配套手段。
比较常见的有育儿补贴,像今年刚发的,杭州拟三孩补助2万,温州一二三孩分别每月发放补贴1000元、2000元、3000元,深圳三胎三年累计补贴1.9万元。
可是这些钱养娃,只能说远水解不了近火。
还有增加产假、男方陪护假的,南京延长产假六十天,男方护理假十五天,浙江产假一孩158天,二孩、三孩各188天。
可是,私企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你不拿工资,对企业来说,要给你交各种社会保险,等于反向支出了,至于能请到多少天产假陪护假,自己心里有数吗?
所以你看,这次“建议落实男性育儿责任”热搜的发酵不是没道理,背后是在印证着一个事实——性别就业歧视。
虽然女性承担了孕产的过程,但养育责任是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除开极个别有钱人会聘请保姆带娃外,大多数家庭其实在养育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待遇,要么男方有假难请,只能努力工作,保证家里全部人的开销,但事实上,仅靠男性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家庭日常支出(这里泛指房贷、教育、医疗、生活必需品),但女性有心进入职场却无法争取公平权利,很多时候会因为家庭因素所牵绊,被降薪、辞退、影响试用期转正、升职加薪等。久而久之,年轻男女不敢轻易进入婚姻,毕竟一个人负重前行总好过一家人负重前行。
房说君有话说,这几年陆续见证了幼儿园需求萎缩关门大吉,产科床位大量闲置,新生儿跌破千万,接二连三的状况,可能是很多行业都始料未及的剧烈变化,正如专家贺丹认为的,“发钱鼓励生娃”不要只关注二孩三孩。过多关注二三孩的生育配套,反而对一孩家庭不公平,减轻民众的生存压力,才是关键。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每日房说”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深究。(撰文:楼市隐隐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