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东方网3月3日报道:复旦大学的周末学堂又回来啦!自2021年3月推出首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以来,已先后有1200多名高中生顺利结业。日前,升级为“3.0版”的周末学堂带着21门课程与同学们见面,今年课程还首次向“包邮区”辐射。
在21门课程中,有15门课程专门面向上海同学,以线下形式进行,5门课程专门面向江浙同学,以线上形式进行;另有《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课堂》同时面向江浙沪同学开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团队还为线上听课的江浙学生专门建立了课程微信群,希望他们在线提出问题,多和老师互动。
据悉,今年的周末学堂除了来自上海75所中学的1000名高一在读学生,还有来自江苏、浙江部分中学的高一在读学生通过校长推荐方式参与,此次共有来自江浙63所中学的405位学生选修。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牵头的《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是今年新开的课程,将有6位老师联袂授课,从考古学角度介绍人类文明起源、陶器出现、动物驯化的历史,从文化遗产学角度介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城市及东西方建筑,从文物保护角度介绍应该如何诊断和保护文物,从博物馆学角度介绍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与外交的关系。
“文化遗产本身解决的是人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我希望上课的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白人和文化、文化遗产是不能分开的,有了这个意识,无论未来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是有益的,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类共生性的问题。”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会发生吗?行星发动机能推动地球流浪吗?”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马余刚的《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课堂》上,来自江浙沪的78位高一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聆听。太阳氦闪、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DUNE中微子实验……“硬核”的核科学专业名词对高中生有一定难度,但结合热门科幻作品的讲解深入浅出,几位学生都表示课程知识总体来说还是在接受范围之内。
马余刚表示,国家对于核科学技术,投入非常多,比如说重离子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上海光源都涉及到核科学的应用,希望通过周末课堂点燃中学生对核科学的兴趣,将来投入到对核科学的探索。面向高中生的授课,会尽量减少高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数学公式推导,主要还是启发学生对核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以科普为主,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
此外,修读周末学堂课程的学生还可享受福利。除了按照课程内容的安排参加两学期的学习,学校还会为参与同学开通“周末学堂一卡通”,让同学们可以自由享受复旦图书馆资源,尝遍复旦各大食堂美食,提前体验复旦丰富校园活动。(记者 傅文婧)
编辑:张月源标签: 周末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