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版”共有产权住房近日引起市场热议。
为了让年轻人安心买房,深圳推出“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大湾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携手深圳安佳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发布该计划。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可以半价买房,与企业共有产权,三年后可相互回购。
由企业推出“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深圳系全国首次。那么,该类房子能不能买,专家对此怎么看?
深圳首创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
据悉,该计划将对符合标准的青年人才开放50套位于深圳宝安区的产业公寓——“朗峻·107数字花园”,企业和青年人才共同持有该房产权,预计该项目于今年年底竣工。
最吸引眼球的是条款将房价波动的风险考虑其中:
根据计划,三年之后,如果房价出现上涨,青年人才可以选择向企业按照原价购买剩下的一半产权,搭上资产上涨的“顺风车”;如果三年后房价下跌,企业将向青年人才按原价回购一半产权,确保青年人才置业无忧,安居乐业。
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根据青年人才的切实需求,构筑了集住宅、商业、园林、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生活圈。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对于人才需求也急迫,需要各类高层次人才与产业社区携同发展。在今年4月,双方率先尝试推出“乐业计划”,为专家人才提供“乐业特享房”,这也是深圳房企首次为人才提供“特享房”,“乐业特享房”一经推出,就受到专家人才的欢迎。
中房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梧峰对媒体表示,该计划有三大优势:一是降低青年人才的置业门槛,只要一半资金就解决了住房问题;二是实现了青年人才、企业和产业三赢;三是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青年人才。
产业公寓在深圳属于不限购不限贷的产品,类似产品在深圳市场的“涨幅”远远不及住宅产品。不过,此举也可以看成企业为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所推出的举措。
第三方研究机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深圳发布“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创新了住房产品和交易模式,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能不能买
朗峻·107数字花园属于产业公寓,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中,产业公寓的交易流动性、抵押流动性和租赁流动性都比较低。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认为,深圳的青年人才共有产权房与北京的共有产权房不一样。北京的共有产权房是由建设单位开发建设,销售价格低于同等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的价格水平,并限定使用和处分权利,实行政府和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深圳的共有产权房计划,是用市场化手段来实行共有产权房。
那么,这共有产权房能不能买呢?
首先,青年人才如果有点家底但不足以在深圳买房,想要低门槛短暂解决置业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个共有房计划置业。
青年人才如果3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选择3年后让房企回购50%的产权,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资金利息,却换得了产业公寓3年的免费居住权,也没有什么损失。
青年人才面临的风险有:第一,3年后,房价上涨了,如果买下全部产权,就可能面对未来产业公寓交易流动性差的问题;第二,3年后开发商有可能不会或者无力履行回购的义务。
严跃进称,深圳作为全国产业和住房方面创新较多的城市,此次共有房计划,比传统的共有产权住房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创新,值得行业的关注。此类住房的推进,客观上是保障青年住房权益、降低住房交易成本的一种非常好的产品内容,真正体现了住房领域的创新内容。各地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
试水共有产权房,深圳并非个例。共有产权住房在国内许多城市陆续出现。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0个城市出台共有产权住房相关政策或公开征求意见。此外,也有多个城市表示将研究探索、发展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而在深圳,共有产权住房是未来深圳保障房体系中的可售型房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关政策的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2022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今年拟新供应的28个公共住房项目,含南山(前海)、罗湖及光明等多个片区。
去年8月,临深的东莞发布了《东莞市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分配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东莞拟在长安、虎门、凤岗、塘厦、大朗等5镇试点建设“三限房”项目。承购人按房产总价的50%出资购买50%产权。交付一定年限后,经市政府同意,可获得完全产权。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近日表示,将在各地有序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探索的基础上,完善产权分配和上市交易调节机制,切实消除牟利和寻租空间。
严跃进认为,当前各地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将持续推进,但是如何真正和房住不炒以及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进行结合,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内容。
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表示,这种模式更适合快速发展的地级市,房价相对较低,可以参照商品房定价。但在北京、上海等房价较高的一线城市,共有产权房如何定价才能既让中低收入阶层买得起,也没有牟利空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益超指出,随着共有产权房的大量入市,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重要性将日益紧迫突出,应不断加强申购审核、售后和后期退出等工作,压缩利益空间,确保保障房资源的循环利用,并通过公积金、房贷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倾斜,使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