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图书馆内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儿阅览室,成为全市儿童阅读、休闲的地点;全区首个励志专门学校成立,助力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转化;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儿童之家”“护童成长”项目,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目前,南宁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南宁市着眼“一米高度”,围绕“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5个友好目标,将儿童友好理念贯穿到绿城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孩子们成长无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汇聚“一米”关爱 打造友好空间
上车、刷卡、入座,在天桃实验学校银杉校区就读的二年级学生张睿熙,每天往返家校都是和同学们一起乘坐“邻里护学公交”。“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花很多时间等待家人来接了,爸爸妈妈也不用再担心我上下学的安全。”张睿熙开心地说。
从划定的护学公交专用停车区,到公交站台旁的人行护栏,再到十字路口的交通标志,南宁市下足绣花功夫,精细化护航学生的上下学之路。
“‘邻里护学公交’投入运营后,学校门口接送的车辆减少了25%以上,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及护学公交专线及运营车辆的交通事故,孩子们的交通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设施工程大队民警许翔说。截至目前,我市共开通护学公交班线177条,惠及74所中小学校。
除了护航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也是南宁市关注的重点。 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切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南宁市突出“医育结合”,发挥优势医疗资源,为机构婴幼儿家庭及周边婴幼儿照护者提供专业指导;突出用人单位办托,以公建民营、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突出托幼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0—3岁婴幼儿,在“零起点”上构建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12月,全市托育服务机构687家,可提供托位2.6万个,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9个。
南宁市还将投建南宁东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南宁市儿童福利院等一批儿童友好项目,打造便捷舒适、安全有趣、生态自然、文明友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儿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践行“一米”普惠 护航特殊儿童
在南宁,儿童友好建设不仅体现在关怀普通儿童,也体现在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上。
在南宁儿童康复中心神经康复科,4岁的右侧偏瘫小男孩家家(化名)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缓慢地将玩具拆分、组装。“家家1岁多时不会走路、不会坐,还很怕生。经过两年的综合训练、理疗,他现在能走楼梯、会写字,也越来越爱笑了。”家家的母亲莫女士说,这里的公益性服务既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改善,又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自2021年10月起,我们中心全面实行公益性服务。对学龄前特殊儿童采取一年一招生,根据特殊儿童自身特点设置针对性课程,康复教育服务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书记、主任韦美宾介绍。
成立于1992年的南宁儿童康复中心,分别于2005年、2015年增挂南宁市培智学校、南宁儿童康复医院的牌子,是一所集“医、教、评、康、研、培”六位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是教育部首批“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基地、自治区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开展公益服务至今,该中心服务学龄前特殊儿童801人,帮助了许多特殊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站在“一米”视角 绘就发展蓝图
以“一米高度”看城市,是儿童应该获得的关注与关爱,也是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
将儿童友好纳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专项规划,开展儿童发展现状需求常态化研究;25个市直部门梳理南宁市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基础数据,并针对存在问题研究提出34项建设任务和50项支持保障措施;对照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形成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支持创建的工作格局……南宁市坚持系统谋划、高效协同、高位推进,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绘就发展蓝图。
“南宁市引入儿童友好理念,立足儿童民生福祉,赋能城市发展,正在积极争创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南宁市妇联党组书记、南宁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吴秀红表示。
下一步,南宁市将推动编制《南宁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南宁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引入行业专家、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标准制定、项目策划和创建工作,实施一批儿童友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探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视角多样的儿童友好特色实践活动,推动儿童友好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宣传发动,普及儿童友好理念,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