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象征着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它是壮乡“三月三”餐桌上的主角之一,更是壮族人民五谷丰登、日子红火的写照。
味道,能带来儿时的记忆
潘红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馆长。她制作的壮族五色糯米饭香气馥郁,软硬适中,远近闻名。对于潘红华来说,五色糯米饭既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儿时的记忆,更是刻到骨子里的情怀。
潘红华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她是吃着外婆做的壮乡小吃、听着外婆讲的五色糯米饭传说故事长大的,因此她一直对壮乡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她后来决心传承推广五色糯米饭打下了基础。
糯米,是“有灵性”的食物
潘红华介绍,壮族五色糯米饭必须采用传统植物原料制作,工序也是采用传统技艺,这样蒸煮出来的糯米饭才能亮丽色泽、饭质松软、香味独特,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五色糯米饭的染料取自草本植物:黑色取汁于枫树叶;黄色取汁于黄花、黄姜或栀子;紫色取汁于紫兰藤;红色取汁于红兰草。其中,黑色糯米饭制作最耗时也最难做。“因为黑色最难上色。”潘红华介绍,制作黑色糯米饭,中途汁水变冷后,需将米滤出来,把泡过米的汁水再加热至40摄氏度,再把滤出来的米倒在汁水里泡……如此反复五六次,要3小时以上方可泡好。
在潘红华心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主要原料——糯米,是一种“有灵性”的食物。“糯米如果第一次没蒸熟,后面再怎么蒸都蒸不熟,因此制作的人要特别用心地对待它,才能把糯米饭做好。”潘红华说,对待食材的虔诚,也寓意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耐心细致。
传承,是肩头的责任
潘红华曾做过十年的小学老师,因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情怀,她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成立了五色糯糯美食坊,潜心研究五色糯米饭的制作。
2010年,五色糯米饭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成立,潘红华成为基地的负责人。
“下一步,我们会做好非遗传承加研学的工作。”潘红华介绍,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壮乡文化发扬下去。另外,还会把传统文化带入高校校园。
标签: